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3.2 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涵义的界定 | 第15-16页 |
1.3.3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过程环节研究 | 第16-17页 |
1.3.4 海外知识产权的风险分析 | 第17-18页 |
1.3.5 域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经验研究 | 第18-19页 |
1.3.6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概述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概述 | 第23-36页 |
2.1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 第23-26页 |
2.1.1 预警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预警机制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3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4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作用 | 第25-26页 |
2.2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对象 | 第26-28页 |
2.2.1 商标运营风险 | 第27页 |
2.2.2 自主专利被侵权风险 | 第27页 |
2.2.3 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 第27-28页 |
2.2.4 海外国家知识产权壁垒风险 | 第28页 |
2.3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构建主体 | 第28-32页 |
2.4 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组成要素 | 第32-34页 |
2.5 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第3章 海外国家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经验研究 | 第36-40页 |
3.1 美国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经验研究 | 第36页 |
3.2 韩国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经验研究 | 第36-37页 |
3.3 日本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经验研究 | 第37-38页 |
3.4 欧盟国家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经验研究 | 第38页 |
3.5 对域外国家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评价 | 第38-40页 |
第4章 我国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现状 | 第40-45页 |
4.1 典型实证分析 | 第40-41页 |
4.2 国家层面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4.3 区域层次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3页 |
4.4 行业层次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页 |
4.5 企业层次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第5章 构建我国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建议 | 第45-50页 |
5.1 基于政府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建议 | 第45-47页 |
5.1.1 构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5.1.2 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机构及平台 | 第46页 |
5.1.3 加强与其它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知识产权合作 | 第46-47页 |
5.2 基于区域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建议 | 第47-48页 |
5.2.1 逐步建立各个区域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 第47页 |
5.2.2 加强竞争情报研究与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 第47-48页 |
5.3 基于行业协会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建议 | 第48页 |
5.3.1 加强各个行业协会的交流协作 | 第48页 |
5.3.2 加强行业协会内的协调,管理,宣传和培训 | 第48页 |
5.4 基于企业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建议 | 第48-50页 |
5.4.1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能力 | 第48-49页 |
5.4.2 提升自身实力适应海外国家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 第49页 |
5.4.3 在海外国家敢于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的侵权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