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3.1 国外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建筑垃圾基础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1 建筑垃圾的定义 | 第17页 |
2.2 建筑垃圾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1 按照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 | 第17-18页 |
2.2.2 按照建筑垃圾的回收方式分类 | 第18页 |
2.2.3 按照本文的研究方向分类 | 第18页 |
2.3 建筑垃圾的组成 | 第18-20页 |
2.4 建筑垃圾的特征及危害 | 第20-21页 |
2.4.1 建筑垃圾的特征 | 第20页 |
2.4.2 建筑垃圾的危害 | 第20-21页 |
2.5 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内涵 | 第21-22页 |
第3章 成都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 第22-31页 |
3.1 成都市概况描述 | 第22-24页 |
3.1.1 成都市地理经济状况描述 | 第22页 |
3.1.2 成都市建筑垃圾现状 | 第22-24页 |
3.2 成都市建筑垃圾相关法规发展历程 | 第24页 |
3.3 成都市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阻碍性因素 | 第24-31页 |
3.3.1 政府上的阻碍 | 第24-27页 |
3.3.2 技术上的阻碍 | 第27-29页 |
3.3.3 市场上的阻碍 | 第29-31页 |
第4章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量的估算和预测及相关效益分析 | 第31-46页 |
4.1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量的估算 | 第31-36页 |
4.1.1 建筑施工垃圾产量的计算法则 | 第31-32页 |
4.1.2 建筑拆除垃圾产量的计算法则 | 第32页 |
4.1.3 建筑装饰装修垃圾产量的计算法则 | 第32-33页 |
4.1.4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量的估算法则 | 第33页 |
4.1.5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量的具体估算 | 第33-36页 |
4.2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量的灰色预测 | 第36-43页 |
4.2.1 灰色系统概述 | 第36-37页 |
4.2.2 GM(1,1)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37-40页 |
4.2.3 成都市未来五年建筑垃圾产量的灰色预测 | 第40-43页 |
4.3 成都市建筑垃圾产业链的相关效益分析 | 第43-46页 |
4.3.1 收集环节的效益分析 | 第43页 |
4.3.2 运输环节的效益分析 | 第43-44页 |
4.3.3 堆储环节的效益分析 | 第44页 |
4.3.4 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效益分析 | 第44-46页 |
第5章 成都市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对策 | 第46-63页 |
5.1 成都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排放的管理方法 | 第46-52页 |
5.1.1 设计阶段的减量化排放管理方法 | 第46-49页 |
5.1.2 施工及装修阶段的减量化排放管理方法 | 第49-52页 |
5.1.3 拆除阶段的减量化排放管理方法 | 第52页 |
5.2 成都市建筑垃圾的分类技术 | 第52-54页 |
5.2.1 建筑垃圾分类技术简介 | 第53页 |
5.2.2 建筑垃圾分类技术优化 | 第53-54页 |
5.3 成都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对策 | 第54-63页 |
5.3.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 第54-55页 |
5.3.2 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 | 第55-57页 |
5.3.3 建筑垃圾再生砂浆 | 第57-58页 |
5.3.4 建筑垃圾再生墙体材料 | 第58-61页 |
5.3.5 建筑垃圾中有机物质的再生利用 | 第61-62页 |
5.3.6 建筑垃圾的其他再生利用 | 第62-63页 |
第6章 成都市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 第63-67页 |
6.1 成都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63-64页 |
6.1.1 “三化”原则 | 第63页 |
6.1.2 全过程控制原则 | 第63页 |
6.1.3 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 | 第63-64页 |
6.2 对成都市政府的建议 | 第64-67页 |
6.2.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64页 |
6.2.2 成立相关综合协调管理部门 | 第64页 |
6.2.3 加大科研力度与资金投入 | 第64-65页 |
6.2.4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 第65-66页 |
6.2.5 推动运作模型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