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2.1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中心地理论 | 第14-15页 |
2.1.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15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15-16页 |
2.1.4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6-17页 |
2.1.5 “点—轴”空间体系理论 | 第17页 |
2.2 交通对区域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2.3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尚存问题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格局 | 第22-29页 |
3.1 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提出 | 第22页 |
3.2 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格局基本态势 | 第22-27页 |
3.2.1 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格局 | 第23-25页 |
3.2.2 厦漳泉大都市区交通发展格局 | 第25-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厦漳泉大都市区时空压缩效应演变趋势特征 | 第29-51页 |
4.1 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交通规划方案的归纳梳理 | 第29-34页 |
4.1.1 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公路交通规划方案 | 第29-31页 |
4.1.2 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方案 | 第31-33页 |
4.1.3 其他城际交通方式规划方案 | 第33-34页 |
4.2 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交通可达性及其演变特征 | 第34-49页 |
4.2.1 可达性度量方法 | 第34-36页 |
4.2.2 厦漳泉大都市区空间时距演变 | 第36-40页 |
4.2.2.1 整体平均交通时距演变 | 第36-38页 |
4.2.2.2 城际间交通时距演变特征 | 第38-40页 |
4.2.3 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可达性演变特征 | 第40-49页 |
4.2.3.1 县市内部可达性 | 第40-43页 |
4.2.3.2 县市对外可达性 | 第43-47页 |
4.2.3.3 综合可达性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交通影响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51-73页 |
5.1 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指标与交通发展空间耦合 | 第51-57页 |
5.1.1 县市经济质量与交通发展相关性 | 第51-53页 |
5.1.2 县市经济指标与交通发展空间耦合 | 第53-56页 |
5.1.3 基于耦合特征的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格局预测 | 第56-57页 |
5.2 厦漳泉大都市区规模等级结构演变 | 第57-63页 |
5.2.1 县市空间联系评价方法 | 第57-58页 |
5.2.2 县市规模等级格局分析 | 第58-61页 |
5.2.3 基于空间联系隶属度的规模等级结构演变 | 第61-63页 |
5.3 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心体系结构与发展热点演变 | 第63-72页 |
5.3.1 区域中心腹地范围演变与中心体系结构演变 | 第63-67页 |
5.3.2 交通节点服务范围演变特征与发展热点预测 | 第67-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创新点 | 第7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