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 张爱玲的流亡与其流亡书写 | 第14-29页 |
1.1 流亡背景 | 第15-16页 |
1.2 流亡原因 | 第16-21页 |
1.2.1 政治原因 | 第16-19页 |
1.2.2 经济原因 | 第19-21页 |
1.3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 | 第21-29页 |
1.3.1 流亡者的现实生存困境 | 第22页 |
1.3.2 张爱玲流亡书写的困境 | 第22-29页 |
2.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类型 | 第29-34页 |
2.1 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双重视角 | 第29-30页 |
2.2 张爱玲的双重视角 | 第30-33页 |
2.2.1 双重视角——生活体验者 | 第31-32页 |
2.2.2 双重视角——未被驯化者 | 第32-33页 |
2.3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类型 | 第33-34页 |
3.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特点 | 第34-60页 |
3.1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与非流亡书写的比较 | 第35-52页 |
3.1.1 张爱玲“香港传奇”——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 第36-39页 |
3.1.2 张爱玲上海故事——人与人的关系正在遭受破坏 | 第39-44页 |
3.1.3 张爱玲的美国漂泊——消失在人群中 | 第44-52页 |
3.2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与林语堂流亡书写的比较 | 第52-60页 |
3.2.1 张爱玲美国失利的原因 | 第52-55页 |
3.2.2 张爱玲笔下的中国形象与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形象的对比 | 第55-60页 |
4.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价值和局限 | 第60-73页 |
4.1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价值 | 第60-61页 |
4.2 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局限 | 第61-73页 |
4.2.1 从《十八春》到修订版《十八春》再到《半生缘》 | 第62-66页 |
4.2.2 《小艾》的前身到《小艾》到台湾出版的《小艾》 | 第66-67页 |
4.2.3 《异乡记》到《秧歌》的改写 | 第67-71页 |
4.2.4 从《秧歌》到《赤地之恋》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