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几种检测生物巯基化合物的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生物巯基化合物的生理、病理意义第11-12页
        1.1.1 生物体内巯基化合物的生理病理意义第11页
        1.1.2 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的生理病理意义第11-12页
    1.2 生物巯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第12-13页
    1.3 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第13-16页
        1.3.1 光致电子转移第13-14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14-16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6页
    1.4 基于基于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生物巯基化合物的检测机理第16-27页
        1.4.1 基于二硫键氧化还原反应检测巯基化合物第16-19页
        1.4.2 基于A,B-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检测第19-21页
        1.4.3 基于亲核加成反应检测巯基化合物第21-23页
        1.4.4 基于磺酰胺、磺酰酯断裂反应检测巯基化合物第23-26页
        1.4.5 基于SE-N键断裂反应检测巯基化合物第26-27页
    1.5 本文构思第27-29页
第二章 检测巯基的荧光探针的合成第29-37页
    2.1 前言第29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9-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29-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3 3-顺丁烯二酰胺-7-硝基苯并[1,2,5]恶二唑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第30-33页
        2.3.1 3 4-顺丁烯二酰胺-7-硝基苯并[1,2,5]恶二唑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路线图第30-31页
        2.3.2 4-顺丁烯二酰胺-7-硝基苯并[1,2,5]恶二唑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第31-33页
    2.4 34-顺丁稀二酰胺-7-硝基苯并[1,2,5]恶二唑劳光探针分子的光谱性质第33页
    2.5 基于萘酰胺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33-36页
        2.5.1 萘酰胺类荧光探针的合成路线第33-34页
        2.5.2 萘酰胺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34-36页
        2.5.3 萘酰胺类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第36页
    2.6 结论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检测巯基的4-顺丁烯二酰胺-7-硝基苯并[1,2,5]恶二唑荧光分子探针的分析应用第37-46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8页
        3.2.2 对半胱氨酸的测定第38页
        3.2.3 半胱氨酸与探针反应的机理研究第38-39页
        3.2.4 分析检测细胞中的半胱氨酸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3.3.1 半胱氨酸的检测原理第39-42页
        3.3.2 实验条件优化第42-43页
        3.3.3 探针对半胱氨酸的响应第43页
        3.3.4 探针对半胱氨酸的选择性第43-44页
    3.4 活细胞中的半胱氨酸检测第44-45页
    3.5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萘酰胺类荧光探针分别对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三种氨基酸的分析检测第46-62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7页
        4.2.2 对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测定第47页
        4.2.3 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分别与探针反应的机理研究第47-48页
        4.2.4 分析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第48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48-52页
        4.3.1 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检测原理第48-52页
    4.4 检测条件的优化第52-58页
        4.4.1 有机相与水相比例的影响第53-54页
        4.4.2 PH考察第54-55页
        4.4.3 时间考查第55-58页
    4.5 探针的对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的响应第58-59页
    4.6 探针的选择性第59-60页
    4.7 活细胞中的半胱氨酸检测第60-61页
    4.8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附合成产物谱图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框架对亚纳米团簇物理化学性质的量子拓扑学分析
下一篇:几种Bi基核—壳型纳米半导体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