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1.2 镉污染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法去除金属 | 第13-18页 |
1.2.1 微生物法去除金属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分类 | 第14-17页 |
1.2.3 微生物吸附剂对多元金属离子的去除 | 第17-18页 |
1.3 吸附剂回用和金属回收 | 第18-19页 |
1.4 生物吸附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4.1 生物吸附动力学 | 第19-20页 |
1.4.2 单一组分吸附等温线 | 第20页 |
1.4.3 多组分吸附等温线 | 第20-22页 |
1.5 海洋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Cd(Ⅱ)的解吸和Pseudoalteromonas sp.SCSE709-6循环利用 | 第24-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微生物、培养基和Cd(Ⅱ)储备液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3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对Cd(Ⅱ)的吸附 | 第25页 |
2.1.4 解吸剂浓度和固液比的确定 | 第25-26页 |
2.1.5 解吸动力学 | 第26页 |
2.1.6 TEM分析 | 第26页 |
2.1.7 生物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26页 |
2.1.8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 两种吸附方式对Cd(Ⅱ)的去除能力 | 第27-29页 |
2.3 解吸剂浓度和固液比对Cd(Ⅱ)解吸效率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1 解吸剂浓度对解析效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2 固液比对Cd(Ⅱ)解析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 解吸动力学 | 第32-33页 |
2.5 TEM分析 | 第33-34页 |
2.6 微生物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Pseudoalteromonas sp.SCSE709-6对Cd(Ⅱ)、Pb(Ⅱ)、Zn(Ⅱ)的同步去除 | 第36-54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吸附过程 | 第36页 |
3.1.3 EDS、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1.4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2 单一体系吸附等温线 | 第37-40页 |
3.3 多元离子生物吸附 | 第40-43页 |
3.3.1 分离系数 | 第40-42页 |
3.3.2 pH对多元体系吸附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吸附动力学 | 第43-46页 |
3.5 二元体系吸附等温线 | 第46-50页 |
3.6 EDS分析 | 第50页 |
3.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3.8 多元体系中微生物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52-5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Pseudoalteromonas sp.SCSE709-6强化动态膜生物生物反应器处理含Cd(Ⅱ)废水 | 第54-6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1.1 实验装置与运行 | 第54-55页 |
4.1.2 模拟废水组成和性质 | 第55页 |
4.1.3 活性污泥和Cd(Ⅱ)抗性菌株 | 第55-56页 |
4.1.4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2.1 动态膜生物生物反应器对Cd(Ⅱ)的去除 | 第56-57页 |
4.2.2 污泥浓度变化 | 第57-58页 |
4.2.3 DMBR对COD的去除 | 第58页 |
4.2.4 反应器对TP和TN的去除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