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西部食蚊鱼遗传多样性及多重父权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8页
    1.1 食蚊鱼的研究现状第9-14页
        1.1.1 食蚊鱼的基础生物学特征研究第9-10页
        1.1.2 食蚊鱼生活史策略的相关研究第10-12页
        1.1.3 食蚊鱼入侵产生的危害第12-13页
        1.1.4 食蚊鱼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3-14页
    1.2 食蚊鱼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及应用第14-15页
        1.2.1 食蚊鱼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发展第15页
        1.2.2 微卫星标记在食蚊鱼种群遗传学研究方向的应用第15页
    1.3 食蚊鱼属鱼类中的多重父权现象第15-17页
        1.3.1 性选择及雌性多次交配机制第15-16页
        1.3.2 食蚊鱼多重父权现象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3.3 多重父权存在的意义第16-1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入侵中国西部食蚊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8-29页
    2.1 前言第1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2.1 样品的采集第18-19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19页
        2.2.3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第19-20页
        2.2.4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第20-2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1-28页
        2.3.1 微卫星分型结果第21-23页
        2.3.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信息第23页
        2.3.3 无效等位基因检测第23-24页
        2.3.4 种群的基础遗传参数第24-26页
        2.3.5 哈迪-温伯格平衡和瓶颈效应第26-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西部食蚊鱼种群多重父权模式的空间差异分析第29-39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2.1 样品的采集第29页
        3.2.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9页
        3.2.3 分离胚胎第29-30页
        3.2.4 微卫星标记选择与多重PCR体系第30页
        3.2.5 多重父权分析方法第30-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8页
        3.3.1 雌性西部食蚊鱼的基础生活史指标第31-32页
        3.3.2 8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父本排除率第32页
        3.3.3 多重父权现象频率及父本数第32-33页
        3.3.4 生殖偏斜第33-35页
        3.3.5 气候地理环境主成分分析第35-36页
        3.3.6 6个西部食蚊鱼种群的多重父权模式差异第36-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安康地区西部食蚊鱼多重父权现象的月间变化第39-49页
    4.1 前言第3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4.2.1 样品的采集第39-40页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40页
        4.2.3 胚胎的分离第40页
        4.2.4 微卫星标记选择与多重PCR体系第40页
        4.2.5 多重父权分析方法第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4.3.1 安康地区西部食蚊鱼生活史基础指标第40-41页
        4.3.2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父本排除率检验第41页
        4.3.3 基础遗传参数第41-43页
        4.3.4 多重父权模式的月间差异分析第43-44页
        4.3.5 生殖偏斜第44-45页
        4.3.6 多重父权的月间差异第45-47页
    4.4 小结第47-49页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49-50页
    结论第49页
    创新点第49页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附录第56-58页
缩略词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85在小鼠大脑皮层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Foxm1的SUMO化对干细胞样细胞的多能性维持基因、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