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道家“体道”思想与“复性”思想的关联 | 第11-20页 |
一、道家“体道”与“复性”思想阐示 | 第11-13页 |
二、道家“体道”与“复性”关系分析 | 第13-16页 |
(一) 体道即复性 | 第13-14页 |
(二) 以性合道 | 第14-16页 |
三、道家关于修心与体道的基本观点 | 第16-20页 |
(一) 体道须修心 | 第16-17页 |
(二) 道无常形 | 第17-18页 |
(三) 修心须忘情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道教心性思想与“复性”思想的关联 | 第20-28页 |
一、道教修道与心性思想阐示 | 第20-21页 |
(一) 修道论 | 第20页 |
(二) 心性论 | 第20-21页 |
二、道教心性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道性” | 第21-23页 |
(一) 道性论观点中孕育着“复性”思想的基础 | 第21-22页 |
(二) 道性论对心性论的影响和作用 | 第22-23页 |
三、道性是道家心性理论的基础 | 第23-24页 |
(一) 道性在道家修炼中的作用 | 第23页 |
(二) 道性是心性理论的依据 | 第23-24页 |
(三) 道性与心性的隐显之分 | 第24页 |
四、道教心性思想中潜藏的“复性”思想种子 | 第24-28页 |
(一) 以道性论为指导修道实践内容 | 第24-25页 |
(二) 修道即修心 | 第25页 |
(三) 心灵超越 | 第25-26页 |
(四) 心性思想解读人生命之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李翱复性思想分析 | 第28-34页 |
一、复性思想产生的思想背景 | 第28-29页 |
二、李翱复性思想分析 | 第29-34页 |
(一) 圣人是复性后的理想人格 | 第29-30页 |
(二) 李翱关于性与情关系的理论 | 第30-32页 |
(三) 李翱复性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复性思想与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关联 | 第34-44页 |
一、《复性书》对于《老子》、《庄子》精神的继承 | 第34-39页 |
(一) 无欲无为与静修 | 第34-36页 |
(二) 守静与感而遂通 | 第36-39页 |
二、《复性书》对于成玄英因循物性思想的继承 | 第39-40页 |
三、《复性书》对于宋文明的道性论、司马承祯道教思想的继承 | 第40-44页 |
(一) 穷理尽性与格物致知 | 第40-42页 |
(二) 收心归本与虚静慎独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