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开关变换器拓扑概述 | 第11-13页 |
1.2.1 开关变换器的基本拓扑 | 第11页 |
1.2.2 基本开关变换器级联叠加的基本规则 | 第11-13页 |
1.3 基本 DC-DC 变换器的组合拓扑 | 第13-14页 |
1.3.1 输入并联输出并联组合拓扑 | 第13-14页 |
1.3.2 输入串联输出串联组合拓扑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本 DC-DC 开关变换器的网络参数 | 第16-27页 |
2.1 建模方法 | 第16页 |
2.2 PWM 开关变换器的统一非线性建模 | 第16-19页 |
2.3 开关变换器的分类 | 第19-20页 |
2.4 开关变换器的二端口网络参数 | 第20-22页 |
2.5 基本开关变换器网络参数 | 第22-26页 |
2.5.1 Buck-Boost 变换器的二端口网络参数 | 第22-25页 |
2.5.2 Cuk 变换器的二端口网络参数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开关变换器串并联网络参数分析 | 第27-48页 |
3.1 串并联连接的基本电路理论 | 第27-28页 |
3.2 组合 PWM 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建模 | 第28-30页 |
3.3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与 Cuk 变换器网络参数 | 第30-34页 |
3.4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与 Cuk 变换器网络参数 | 第34-36页 |
3.5 实际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与 Cuk 变换器网络参数 | 第36-39页 |
3.6 实际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与 Cuk 变换器网络参数 | 第39-40页 |
3.7 二端口网络组合连接的端口有效性分析 | 第40-46页 |
3.7.1 二端口网络串联有效性讨论 | 第41-44页 |
3.7.2 二端口网络并联有效性讨论 | 第44-46页 |
3.8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二端口互联试验 | 第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串并联开关变换器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8-78页 |
4.1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开环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9-52页 |
4.1.1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基于状态方程的时域分析 | 第49-51页 |
4.1.2 两个电感电流边界 | 第51-52页 |
4.2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精确离散时间模型的建模与分析 | 第52-53页 |
4.3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与边界碰撞分岔分析 | 第53-56页 |
4.4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典型时域波形和相轨图分析 | 第56-63页 |
4.5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典型稳定性分析 | 第63-69页 |
4.5.1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 Jacobi 矩阵推导 | 第63-65页 |
4.5.2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 | 第65-67页 |
4.5.3 并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的特征值轨迹分析 | 第67-69页 |
4.6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 第69-72页 |
4.6.1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精确离散模型的建模与分析 | 第69-70页 |
4.6.2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与边界碰撞分岔分析 | 第70-72页 |
4.7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典型稳定性分析 | 第72-77页 |
4.7.1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 Jacobi 矩阵的推导 | 第72-74页 |
4.7.2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最大 Lyapunov 指数分析 | 第74-76页 |
4.7.3 串联型 Buck-Boost 变换器的特征值轨迹分析 | 第76-7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1 所做的工作 | 第78页 |
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