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以江苏实践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 第10页 |
| 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 第10-11页 |
| 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指引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1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三、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 第21-22页 |
| 一、公共服务 | 第21页 |
|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 三、公共文化服务 | 第22页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3页 |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页 |
| 四、协同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框架构建:回应多方诉求的理想机制 | 第26-33页 |
| 第一节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动力:多方诉求 | 第26-30页 |
| 一、回应公众诉求的服务保障 | 第26页 |
| 二、回应政府诉求的治理转型 | 第26-28页 |
| 三、回应社会组织诉求的自救手段 | 第28-29页 |
| 四、回应市场主体诉求的合作模式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想效果:各方受益 | 第30-33页 |
| 一、公众:提高服务质量,充实文化生活 | 第30页 |
| 二、政府:增强公众回应,加快职能转变 | 第30-31页 |
| 三、社会组织:获取正当名义,改善不良基因 | 第31页 |
| 四、文化企业:强化企业品牌,降低经营风险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江苏实践 | 第33-48页 |
| 第一节 江苏实践的现状 | 第33-40页 |
| 一、政府的主导:基于增强公众回应的动机 | 第34-36页 |
| 二、社会的承接:基于促进自身发展的考量 | 第36-40页 |
| 三、公众的感知:基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期许 | 第40页 |
| 第二节 江苏实践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 一、江苏实践的偏差:回应性视角 | 第40-41页 |
| 二、操作层面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 (一) 各项保障不到位 | 第41-42页 |
| (二) 主体竞争不充分 | 第42-43页 |
| (三) 绩效评估不科学 | 第43页 |
| 三、治理层面原因探索 | 第43-47页 |
| (一) 政府行政错位 | 第43-45页 |
| (二) 社会组织缺位 | 第45-47页 |
| (三) 文化企业失位 | 第47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浙江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亮点借鉴 | 第48-51页 |
| 第一节 “以奖代补”的政府购买模式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量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考评标准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想路径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更有效的政府治理 | 第51-56页 |
| 一、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 第51-52页 |
| 二、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 第52-53页 |
| 三、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 第53-54页 |
| 四、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 第54-56页 |
| 第二节 更成熟的社会力量 | 第56-57页 |
| 一、文化企业强化责任 | 第56页 |
| 二、社会组织加速发育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更积极的公民群体 | 第57-5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