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6页 |
1.1 大肠杆菌 | 第13-15页 |
1.1.1 大肠杆菌病 | 第13页 |
1.1.2 病原特性 | 第13-15页 |
1.2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2.1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5页 |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15-16页 |
1.2.3 死活菌检测技术 | 第16页 |
1.2.4 其他新型检测技术 | 第16页 |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16-20页 |
1.3.1 细菌的耐药机制 | 第17-19页 |
1.3.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第19-20页 |
1.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 第20-23页 |
1.4.1 黏附素 | 第20-21页 |
1.4.2 铁摄取系统 | 第21页 |
1.4.3 保护素 | 第21-22页 |
1.4.4 侵袭素IbeA | 第22页 |
1.4.5 毒素 | 第22-23页 |
1.5 毒力岛 | 第23-25页 |
1.5.1 毒力岛的特征 | 第23页 |
1.5.2 毒力岛的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1.5.3 大肠杆菌中的毒力岛 | 第24-2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0页 |
2.1 材料 | 第26-34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6-27页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5 引物合成 | 第27-34页 |
2.2 方法 | 第34-40页 |
2.2.1 死亡鸭胚中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34-36页 |
2.2.2 鸭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 第36-37页 |
2.2.3 鸭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 第37-39页 |
2.2.4 鸭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鉴定 | 第39页 |
2.2.5 鸭源大肠杆菌ETT2毒力岛类型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54页 |
3.1 死亡鸭胚中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40-43页 |
3.1.1 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40-41页 |
3.1.2 16SrDNA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41页 |
3.1.3 16SrDNA测序结果 | 第41-42页 |
3.1.4 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培养特性 | 第42-43页 |
3.2 鸭胚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3.2.1 部分细菌药敏试验生长状况 | 第43页 |
3.2.2 鸭胚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统计结果 | 第43-44页 |
3.3 鸭胚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4-48页 |
3.3.1 耐药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44-45页 |
3.3.2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5页 |
3.3.3 16S甲基化酶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3.4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3.3.5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7页 |
3.3.6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3.4 鸭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鉴定结果 | 第48-52页 |
3.4.1 毒力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48-49页 |
3.4.2 毒力基因检测与鉴定统计结果 | 第49页 |
3.4.3 强毒株毒力基因统计结果 | 第49-52页 |
3.5 鸭源大肠杆菌ETT2毒力岛类型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3.5.1 ETT2毒力岛PCR扩增产物部分电泳结果 | 第52页 |
3.5.2 ETT2毒力岛类型统计结果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9页 |
4.1 死亡鸭胚中细菌的流行状况 | 第54页 |
4.2 鸭胚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检测 | 第54-55页 |
4.3 鸭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 | 第55-57页 |
4.4 鸭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57页 |
4.5 鸭源大肠杆菌ETT2毒力岛类型分析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