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赈荒中的腐败问题与治理研究(1912-1937)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四、相关概念及本文思路 | 第16-17页 |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民国前期赈荒的嬗变 | 第19-41页 |
|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灾荒 | 第19-28页 |
| 一、民国前期的灾荒状况 | 第19-21页 |
| 二、民国前期灾荒的危害 | 第21-28页 |
| 第二节 传统赈荒活动在民国的赓续 | 第28-35页 |
| 一、传统赈荒思想的传承 | 第28-31页 |
| 二、传统赈荒理念的沿袭 | 第31-32页 |
| 三、传统赈荒方式的引用 | 第32-35页 |
| 第三节 民国前期赈荒的新式特征 | 第35-41页 |
| 一、赈荒理念从济贫向济生演进 | 第35-37页 |
| 二、赈荒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 第37-38页 |
| 三、赈务机构设置由专门化向临时性倾斜 | 第38-41页 |
| 第二章 民国前期赈荒中的腐败 | 第41-60页 |
| 第一节 民国前期赈荒中的腐败现象 | 第41-51页 |
| 一、政府官员赈荒中的腐败现象 | 第41-46页 |
| 二、民间赈荒组织中的腐败现象 | 第46-51页 |
| 第二节 民国前期赈荒腐败的原因 | 第51-57页 |
| 一、个体认知差异导致的不同诉求 | 第51-53页 |
| 二、社会团体影响下的“关系政治” | 第53-54页 |
| 三、财政紧张致使赈济融资困难 | 第54-57页 |
| 第三节 民国前期赈荒腐败的影响 | 第57-60页 |
| 一、赈济实效打折 | 第57-58页 |
| 二、败坏官场风气 | 第58-59页 |
| 三、加剧社会冲突 | 第59-60页 |
| 第三章 民国前期赈荒腐败问题的治理 | 第60-81页 |
| 第一节 赈荒腐败治理的政府行为 | 第60-64页 |
| 一、颁布赈务法规 | 第60-62页 |
| 二、完善赈务组织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民间义赈组织与赈荒治腐 | 第64-74页 |
| 一、完善义赈救荒旨要 | 第64-65页 |
| 二、重构义赈主持群体 | 第65-71页 |
| 三、甄选办赈行为主体 | 第71-73页 |
| 四、建设义赈组织公信力 | 第73-74页 |
| 第三节 政府与公益组织合力治腐 | 第74-81页 |
| 一、政府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75页 |
| 二、政府与世界红卍字会 | 第75-77页 |
| 三、政府与华洋义赈会 | 第77-81页 |
| 结语 | 第81-84页 |
| 一、民国前期赈荒问题的承旧与启新 | 第81-82页 |
| 二、民国前期赈荒中腐败问题治理的借鉴与启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 附录 | 第91-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