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2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第21-28页 |
1.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3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3页 |
1.3.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5 耕作影响有机碳组分与碳氮固定 | 第24-26页 |
1.3.6 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质固定、周转的关系 | 第26-27页 |
1.3.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 研究切入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30-3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2.2.1 播种与施肥 | 第32页 |
2.2.2 耕作处理以及轮耕处理模式 | 第32-33页 |
2.2.3 田间管理 | 第33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3.1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和水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33页 |
2.3.2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34页 |
2.3.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4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4-39页 |
2.5.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 第34-36页 |
2.5.2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 | 第36-37页 |
2.5.3 温室气体通量测定(沙丽清2008): | 第37-39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 第40-51页 |
3.1 施肥-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5页 |
3.1.1 施肥-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2 施肥-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1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连作麦田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连作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耕作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轮耕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页 |
3.3.3 施肥与耕作的互作效应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51-78页 |
4.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水分状态的影响 | 第51-59页 |
4.1.1 施肥-耕作模式对休闲期蓄水保墒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休闲期蓄水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施肥-耕作模式对关键生育期期0-200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4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关键生育期期0-200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5-59页 |
4.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59-62页 |
4.2.1 施肥-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64-73页 |
4.4.1 施肥-耕作模式对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67-69页 |
4.4.3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4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71-73页 |
4.5 讨论 | 第73-76页 |
4.5.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水分状态的影响 | 第73-74页 |
4.5.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率的影响 | 第74页 |
4.5.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4.6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78-105页 |
5.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78-82页 |
5.1.1 施肥-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5.1.2 保护性轮耕模式对连作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5.1.3 施肥-耕作模式对连作麦田土壤团聚体固碳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第82-90页 |
5.2.1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82-85页 |
5.2.2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 第85-90页 |
5.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第90-95页 |
5.3.1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92-95页 |
5.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 第95-99页 |
5.4.1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 第95-97页 |
5.4.2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97-99页 |
5.5 讨论 | 第99-103页 |
5.5.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5.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5.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5.5.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6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105-117页 |
6.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6.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CH_4排放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碳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4.1 不同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下农业生产投入的C排放 | 第111-112页 |
6.4.2 施肥-耕作及轮耕模式对碳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5 讨论 | 第113-116页 |
6.5.1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5.2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CH_4排放的影响 | 第114页 |
6.5.3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5.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碳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6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7.1 结论 | 第117-119页 |
7.2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