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27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5-16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6-24页 |
三、学术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构架 | 第25-26页 |
五、史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战国士人的社会流动 | 第27-53页 |
一、促发战国士人社会流动的因素 | 第27-34页 |
二、战国士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途径 | 第34-43页 |
(一) 从师 | 第34-36页 |
(二) 游说 | 第36-38页 |
(三) 引荐与自荐 | 第38-41页 |
(四) 招贤 | 第41-42页 |
(五) 寄食 | 第42-43页 |
三、战国士人社会流动的方式 | 第43-47页 |
(一)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 第43-45页 |
(二) 代内流动与代间流动 | 第45-47页 |
四、战国士人社会流动的特征 | 第47-51页 |
五、战国士人社会流动对汉代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二章 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趋向 | 第53-131页 |
一、士人向官场的流动 | 第53-70页 |
(一) 士人流向官场的深层动因 | 第54-60页 |
(二) 汉代士人流向官场的宽度 | 第60-64页 |
(三) 汉代士人流向官场的高度 | 第64-70页 |
二、士人向学术领域的流动 | 第70-84页 |
(一) 汉代学术环境对士人的吸引 | 第71-76页 |
(二) 士人进入学术领域的方式 | 第76-82页 |
(三) 士人流入学术领域的作为 | 第82-84页 |
三、士人向方术领域的流动 | 第84-105页 |
(一) 汉代士人流向方术领域的趋势 | 第85-89页 |
(二) 士人流入方术领域的途径 | 第89-98页 |
(三) 士人流入方术领域的作为 | 第98-105页 |
四、士人向工商领域的流动 | 第105-116页 |
(一) 士人流入工商领域的前提与动力 | 第105-109页 |
(二) 汉代士人进入经商领域的途径 | 第109-112页 |
(三) 士人流入工商领域后的作为 | 第112-116页 |
五、士人在乡间社会的沉淀 | 第116-131页 |
(一) 士人沉淀在乡间社会的主要类型 | 第116-121页 |
(二) 士人沉淀在乡间社会的作为 | 第121-124页 |
(三) 士人沉淀在乡间社会的意义 | 第124-131页 |
第三章 汉代政治对士人社会流动的影响 | 第131-179页 |
一、地方体制的影响 | 第132-146页 |
(一) 诸侯王国对士人的吸纳 | 第132-139页 |
(二) 地方长吏对士人的吸纳 | 第139-146页 |
二、教育制度的影响 | 第146-156页 |
(一) 五经博士制度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二) 中央太学制度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49-153页 |
(三) 地方郡国学校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53-156页 |
三、选官制度的影响 | 第156-168页 |
(一) 察举孝廉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56-161页 |
(二) 公府辟举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61-165页 |
(三) 任子为官对士人流动的影响 | 第165-168页 |
四、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168-179页 |
(一) 农民与向上流动 | 第169-171页 |
(二) 市籍与商贾流动 | 第171-175页 |
(三) 汉代户籍对巫家等流动的限制 | 第175-179页 |
第四章 士人社会流动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 第179-202页 |
一、士人流动对集权与专制的制约 | 第179-184页 |
(一) 士人流动对中央王朝权力的影响 | 第179-182页 |
(二) 士人流动对地方长吏职权的制约 | 第182-184页 |
二、士人流动与汉代地方治理体系特点的形成 | 第184-192页 |
(一) 士人流动与地方大族势力 | 第185-188页 |
(二) 士人流动与汉代地方治理的精英化 | 第188-192页 |
三、士人流动对汉代政治特性的塑造 | 第192-202页 |
(一) 士人流动与尚贤政治特性的塑造 | 第192-194页 |
(二) 士人流动与关系型政治综合体 | 第194-202页 |
附录 | 第20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7页 |
致谢 | 第247-2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8-2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