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锂超级电容器SOC估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第10-13页
    1.3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第13-18页
        1.3.1 铅酸蓄电池及现状第13-14页
        1.3.2 锂电池现状第14-16页
        1.3.3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现状第16-17页
        1.3.4 赝电容电容器现状第17-18页
    1.4 锂超级电容器的优势第18-19页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车载电源的原理及性能分析第20-27页
    2.1 锂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第20-21页
    2.2 锂超级电容器的分类第21页
    2.3 测试对象与测试仪器第21-23页
        2.3.1 测试对象第21-22页
        2.3.2 测试仪器第22-23页
    2.4 锂超级电容器的特性第23-25页
        2.4.1 内阻特性曲线第23页
        2.4.2 库仑效率特性第23-24页
        2.4.3 充放电特性第24-25页
        2.4.4 自放电特性第25页
    2.5 锂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第25-26页
        2.5.1 电动汽车领域第25页
        2.5.2 风力发电和路灯电池领域第25页
        2.5.3 峰值脉冲功率方面的应用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锂超级电容器模型的建立第27-39页
    3.1 模型建立的意义第27页
    3.2 常见的锂超级电容器模型第27-30页
        3.2.1 经典一阶RC模型第27-28页
        3.2.2 梯形模型第28-29页
        3.2.3 三支路模型第29-30页
        3.2.4 神经网络模型第30页
    3.3 模型构建第30-33页
        3.3.1 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3.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第32页
        3.3.3 多元线性回归函数regress第32-33页
    3.4 模型参数的获取第33-36页
        3.4.1 SOC-OCV曲线的建立第33-34页
        3.4.2 获取模型参数的实验过程及参数辨识第34-36页
    3.5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型验证第36-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SOC的估算方法第39-57页
    4.1 SOC估算方法第39-43页
        4.1.1 安时积分法第39页
        4.1.2 内阻法第39-40页
        4.1.3 开路电压法第40页
        4.1.4 神经网络法第40-41页
        4.1.5 模糊逻辑算法第41页
        4.1.6 粒子滤波法第41页
        4.1.7 卡尔曼滤波法第41-43页
    4.2 影响电池SOC的因素第43-45页
    4.3 无迹卡尔曼滤波原理第45-50页
        4.3.1 UT变换第45-47页
        4.3.2 UKF算法流程第47-48页
        4.3.3 SOC的估算流程第48-49页
        4.3.4 系统误差和观测误差的调整第49-50页
    4.4 基于UKF算法实现SOC估算第50-51页
    4.5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51-56页
        4.5.1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SOC仿真模型第51-54页
        4.5.2 SOC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基于dSPACE电池测试平台的搭建第57-66页
    5.1 dSPACE的基本应用第57-58页
    5.2 dSPACE软件安装第58页
    5.3 dSPACE构成及原理第58-60页
        5.3.1 dSPACE软硬件系统第58-59页
        5.3.2 RCP实验测试第59-60页
    5.4 dSPACE的优势第60-61页
    5.5 dSPACE平台的搭建第61-63页
        5.5.1 电池测试平台的组成第61-63页
        5.5.2 上位机监控平台第63页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3-65页
    5.7 本章总结第65-66页
6 结论第66-68页
    6.1 总结第66页
    6.2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危车辆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仿真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性能的优化标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