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导论 | 第20-42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价值 | 第20-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20-22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22-2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3-39页 |
(一) 关于清代浙东学派的研究 | 第23-25页 |
(二) 关于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的研究 | 第25-39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9-4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40-42页 |
第一章 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与学术概貌 | 第42-67页 |
第一节 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渊源和文化背景 | 第42-53页 |
一、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渊源 | 第43-49页 |
二、清代浙东学派存在的文化背景 | 第49-53页 |
第二节 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学术定位与学术精神 | 第53-61页 |
一、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 | 第53-55页 |
二、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定位 | 第55-56页 |
三、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精神 | 第56-61页 |
第三节 文学活动在清代浙东学派学术系统中的地位 | 第61-67页 |
一、清代浙东学派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 | 第61-63页 |
二、诗文写作作为遗民的生存方式 | 第63-64页 |
三、文学作为书院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64-65页 |
四、文学的存史、补史之功 | 第65-67页 |
第二章 “见道之文”:清代浙东学派的文道观 | 第67-105页 |
第一节 从理学之“道”到史学之“道” | 第68-85页 |
一、“道”涵义的历史演变 | 第69-75页 |
二、清代浙东学派之“道”论 | 第75-85页 |
第二节 从文道分离到“文道合一” | 第85-92页 |
一、文道分离:“载道”与“害道” | 第85-86页 |
二、文道合一:“明道”与“文便是道” | 第86-92页 |
第三节 “见道之文”:为文的最高理想 | 第92-105页 |
一、“见道之文”的本原 | 第93-95页 |
二、“见道之文”的创作路径 | 第95-98页 |
三、“见道之文”的衡量标准 | 第98-102页 |
四、“见道之文”的哲学根基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元气生至文”:清代浙东学派的文气论 | 第105-128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元气”理论的演变 | 第105-112页 |
一、“元气”的提出与汉代的元气生成论 | 第105-107页 |
二、宋代的元气本体论 | 第107-109页 |
三、元气论在明清时代的新变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黄宗羲“元气”论的独特内涵 | 第112-117页 |
一、黄宗羲的气论思想 | 第112-113页 |
二、黄宗羲“元气”的独特内涵 | 第113-116页 |
三、“元气”论与黄宗羲的豪杰人格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元气”之文的美学特质与生成机制 | 第117-128页 |
一、元气论文学观的两种取向 | 第117-118页 |
二、“元气”之文的生成机制 | 第118-128页 |
第四章 “万古”之至情:清代浙东学派的性情论 | 第128-152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重情”倾向与性情论诗学的高扬 | 第128-136页 |
一、明末清初的“重情”倾向 | 第128-131页 |
二、性情诗学的高扬 | 第131-136页 |
第二节 黄宗羲的性、情之辨 | 第136-141页 |
一、人之性为“不忍” | 第136-139页 |
二、基于善性的“性之情”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万古之性情”:性情之文的最高层次 | 第141-152页 |
一、诗之原本在于道性情 | 第141-144页 |
二、“情至之情”与“不及情之情” | 第144-146页 |
三、“一时之性情”与“万古之性情” | 第146-149页 |
四、清代浙东后学的“性情”诗学 | 第149-152页 |
第五章 经、史、学问:清代浙东学派的文源论 | 第152-190页 |
第一节 文与经:“文源六艺” | 第152-162页 |
一、“文本于经”:一个古老的话题 | 第152-154页 |
二、清初的返经归本思潮 | 第154-156页 |
三、浙东学人的“文源六艺”说 | 第156-162页 |
第二节 文与史:“诗文同源于史” | 第162-172页 |
一、诗史同源与清初的尊史之风 | 第162-165页 |
二、黄宗羲:文章本于经史之学 | 第165-167页 |
三、章学诚:“古文辞出于史” | 第167-172页 |
第三节 文与学问:“学问为立言之主” | 第172-190页 |
一、“文之行远,必本于学” | 第172-178页 |
二、章学诚的文、学关系论 | 第178-187页 |
三、学问:养气、炼识、充才之路径 | 第187-190页 |
第六章 “时”与“势”:清代浙东学派的文变观 | 第190-252页 |
第一节 文变系于“时” | 第190-211页 |
一、“诗心之妙在能变” | 第190-193页 |
二、诗之盛衰,“时为之也” | 第193-198页 |
三、文体升降,与世推移 | 第198-204页 |
四、风雅正变,“亦言其时” | 第204-211页 |
第二节 文变关乎“势” | 第211-225页 |
一、明后期对文变之“势”的探求 | 第211-215页 |
二、盛衰迭变与因弊生变 | 第215-219页 |
三、六艺之文—诸子之文—辞章之文:文变之走势 | 第219-225页 |
第三节 文学的古今之变 | 第225-252页 |
一、明代复古主义大潮下的文学古今之辩 | 第226-228页 |
二、浙东学派的文学古今观:文求其是,不论古今 | 第228-239页 |
三、学古之径:“师其意而不袭其迹” | 第239-252页 |
结语:清代浙东学派文论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 第252-257页 |
一、清代浙东学派文论的历史意义 | 第252-255页 |
二、清代浙东学派文论的局限性 | 第255-2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7-2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62-263页 |
后记 | 第263-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