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小尺度矩形通道内碳氢燃料流动及强化传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5页
        1.1.1 强化传热途径第10-11页
        1.1.2 矩形通道大热流高冷却性能需求第11-13页
        1.1.3 碳氢燃料流动换热特殊性第13-15页
    1.2 碳氢燃料流动及强化传热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5-19页
        1.2.1 碳氢燃料流动及传热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矩形通道内强化传热方法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对流强化传热技术评价准则第17-18页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18-19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高宽比变化对矩形通道内流动及传热影响研究第20-3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数据处理第20-26页
        2.2.1 湍流模型介绍第20-23页
        2.2.2 物性处理方法及验证第23-25页
        2.2.3 计算数据处理方法第25-26页
    2.3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26-27页
    2.4 湍流模型验证及网格独立性分析第27-29页
        2.4.1 基于光滑矩形通道湍流模型验证第27-28页
        2.4.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第28-29页
    2.5 不同通道高宽比流动及传热特性分析第29-36页
        2.5.1 矩形通道高宽比选择原则第29-30页
        2.5.2 温度分层特性及产生机理分析第30-34页
        2.5.3 通道高宽比对整体传热性能影响第34-35页
        2.5.4 固体域耦合传热效应分析第35-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小尺度矩形通道内三种强化传热方法效果对比第38-53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湍流强制对流传热边界层发展第38-41页
    3.3 强化传热方案及其机理分析第41-47页
        3.3.1 强化传热方案及计算域网格第41-42页
        3.3.2 不同换热元强化传热机理分析第42-47页
    3.4 传热及流动结果分析第47-51页
        3.4.1 传热性能及阻力特性分析第47-49页
        3.4.2 流动及温度场分布特性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球凹陷排布间距及温区对流动传热的影响第53-72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53-54页
    4.3 计算方法及网格划分第54-55页
    4.4 凹陷排布间距及方式对流动传热影响第55-68页
        4.4.1 单排排布间距对流动传热影响第55-63页
        4.4.2 单排与双排交叉排布传热性能对比第63-68页
    4.5 亚临界、跨临界及超临界温区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4.5.1 传热温区划分第68-69页
        4.5.2 不同温区内传热特性分析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带有球凹陷结构的窄缝矩形通道传热实验第72-83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实验系统第72-75页
        5.2.1 供油及管路系统第73-74页
        5.2.2 测量及数据采集系统第74-75页
        5.2.3 加热系统第75页
    5.3 实验件结构设计第75-79页
        5.3.1 带有dimple换热元的实验板设计第75-78页
        5.3.2 实验段加热能力核算第78-79页
    5.4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第79-82页
        5.4.1 实验方案及工况第79-80页
        5.4.2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第80-81页
        5.4.3 实验测量的传热性能第81-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低热值燃料燃气轮机燃烧室模拟及运行特性研究
下一篇:大型燃煤锅炉低温烟气余热综合利用及节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