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研究--基于对郑州市的调研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3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1 社会化媒体 | 第20-21页 |
2 个人慈善 | 第21-22页 |
3 慈善参与 | 第22-23页 |
(五)个人慈善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2 经济理性人动机与利他主义 | 第24-25页 |
3 公民公共责任伦理与效用理论 | 第25-27页 |
二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方式评析 | 第27-36页 |
(一)个人慈善参与的运行概述 | 第27-28页 |
(二)个人慈善参与的特点分析 | 第28-32页 |
1 个人创造引发慈善翘尾现象 | 第28-30页 |
2 小额捐款推动慈善步入常态 | 第30-31页 |
3 免费捐赠助力慈善行为发生 | 第31-32页 |
(三)与传统个人慈善的比较分析 | 第32-36页 |
1 参与渠道比对 | 第32-33页 |
2 慈善内容比对 | 第33页 |
3 慈善效果比对 | 第33-36页 |
三郑州市个人慈善的参与现状评析 | 第36-51页 |
(一)个人慈善的调查方法及对象确定 | 第36-40页 |
1 个人慈善调查方法及对象的选择 | 第36页 |
2 个人慈善调查样本的有效性分析 | 第36-37页 |
3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描述 | 第37-40页 |
(二)当前个人慈善参与中的问题归纳 | 第40-51页 |
1 慈善主体的认知偏差 | 第40-43页 |
2 行动主体的参与偏差 | 第43-45页 |
3 公益行业的发展偏差 | 第45-47页 |
4 社会化媒体的运行偏差 | 第47-49页 |
5 社会氛围的营造偏差 | 第49-51页 |
四个人慈善参与困境的成因评析 | 第51-57页 |
(一)社会矛盾导致个人推卸慈善责任 | 第51页 |
(二)经济能力掩饰低下的认知水平 | 第51-52页 |
(三)信息传播缺乏公民的主动关注 | 第52-53页 |
(四)年龄和参与方式阻碍慈善行动 | 第53-55页 |
(五)捐赠观扭曲造成慈善氛围淡薄 | 第55-56页 |
(六)税收的挤出效应挤占个人捐赠 | 第56-57页 |
五激励个人慈善参与的机制新建 | 第57-67页 |
(一)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的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二)政府:监督与鼓励机制 | 第58-60页 |
1 以政府监督规范网络慈善环境 | 第58-59页 |
2 以积分制鼓励个人慈善的参与 | 第59-60页 |
(三)社会化媒体:推广与反馈机制 | 第60-62页 |
1 以应用程序的推广引爆社会化媒体个人慈善 | 第60-61页 |
2 以大数据细化慈善推送信息 | 第61页 |
3 以多手段拓宽分享、优化反馈 | 第61-62页 |
(四)公民个人:认知与行为机制 | 第62-63页 |
1 以平民慈善典型激发个人社会责任 | 第62页 |
2 以公益广告助推个人慈善认知 | 第62-63页 |
3 以多元化强调慈善参与方式 | 第63页 |
(五)受助组织:自律与市场机制 | 第63-65页 |
1 以量化评分促慈善机构优胜劣汰 | 第63-64页 |
2 以市场营销手段服务募捐推销 | 第64-65页 |
(六)新旧慈善模式:融合与发展机制 | 第65-67页 |
1 以传统模式促进社会化媒体慈善的推广 | 第65-66页 |
2 以新旧慈善特质服务不同慈善个人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71-76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