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价值 | 第17-2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二 选题价值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研究动态综述 | 第20-28页 |
一 学界和警界对公安新闻宣传的研究 | 第20-25页 |
二 发展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25-2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31-32页 |
一 创新点 | 第31页 |
二 不足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发展传播学:源起与演变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现代性:发展传播学的源起 | 第33-37页 |
一 人的现代性 | 第33-34页 |
二 社会的现代化 | 第34-36页 |
三 从人的现代性到社会的现代化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现代化路径:发展传播学范式演变 | 第37-42页 |
一 主导范式 | 第38-39页 |
二 帝国主义范式 | 第39-40页 |
三 全球化范式 | 第40-41页 |
四 新的范式 | 第41页 |
五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主导范式与当下我国公安新闻宣传 | 第42-59页 |
第一节 主导范式:基础、框架与范式 | 第42-48页 |
一 理论基础:现代化与传播 | 第43-44页 |
二 理论框架:关于信息流通的发展传播 | 第44-45页 |
三 实践模式:关于观念传播的创新扩散 | 第45-48页 |
第二节 主导范式对我国公安新闻宣传的适用性 | 第48-50页 |
一 宏观:主导范式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适用性 | 第48页 |
二 中观:主导范式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适用性 | 第48-49页 |
三 微观:主导范式对我国公安新闻宣传的适用性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主导范式视域下的公安新闻宣传:概念与功能 | 第50-55页 |
一 宣传及其功能 | 第50-51页 |
二 公安新闻宣传的概念 | 第51-55页 |
三 公安新闻宣传的功能 | 第55页 |
第四节 主导范式视域下公安新闻宣传实施的理想路径 | 第55-59页 |
一 涉警信息传播的理想路径 | 第55-57页 |
二 法治观念扩散的理想路径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对公安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 | 第59-78页 |
第一节 内容分析:涉警信息传播研究 | 第59-70页 |
一 把关行为:重“宣传”轻“传播” | 第59-65页 |
二 传播渠道:多元化特征明显,网络媒体使用不足 | 第65-66页 |
三 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中人际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有待加强 | 第66-68页 |
四 内容本地化特征明显,渠道本地化趋势有待加强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个案研究:法治观念扩散研究 | 第70-78页 |
一“饮酒不驾车”观念的扩散 | 第71-73页 |
二 双重社会规约的影响 | 第73-75页 |
三 对创新的可感知属性的表达 | 第75-77页 |
四 权威决策下的个人决策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偏差与反思:传播策略的调整 | 第78-90页 |
第一节 改变重“宣传”轻“传播”的把关行为,挖掘新的增长点 | 第78-85页 |
一 公安宣传要求与新闻价值选择的差异 | 第79-80页 |
二 系列报道:案件信息的有控制传播 | 第80-83页 |
三 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报道 | 第83-85页 |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多元传播渠道,提高法治观念决策采纳速率 | 第85-88页 |
一 认知阶段的大众媒介组合传播 | 第86页 |
二 说服、决定阶段加强网络渠道的使用,提高法治观念决策采纳速率 | 第86-88页 |
第三节 推进渠道、内容的本地化,呈现法治观念可感知的属性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2002至2012年间获中国新闻奖公安新闻宣传作品统计 | 第95-101页 |
后记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