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 第17-19页 |
2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1 目的具有双重性 | 第20页 |
2.2.2 手段具有多样性 | 第20页 |
2.2.3 合谋具有广泛性 | 第20-21页 |
2.2.4 时间具有持续性 | 第21页 |
2.3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3.1 舞弊动因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5页 |
3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第25-45页 |
3.1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 第25-31页 |
3.1.1 九好集团与鞍重股份公司简介 | 第25-28页 |
3.1.2 九好集团借壳鞍重股份的过程 | 第28-29页 |
3.1.3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舞弊的后果 | 第29-31页 |
3.2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的手段和特点 | 第31-35页 |
3.2.1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的手段 | 第31-34页 |
3.2.2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的特点 | 第34-35页 |
3.3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动因剖析 | 第35-39页 |
3.3.1 大股东缺乏诚信经营的观念 | 第35页 |
3.3.2 具有强烈的上市融资需求 | 第35-36页 |
3.3.3 实现重组方资产的高估值 | 第36-38页 |
3.3.4 串通合谋使舞弊不易被发现 | 第38-39页 |
3.3.5 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足 | 第39页 |
3.4 注册会计师没有识别出财务舞弊的原因 | 第39-45页 |
3.4.1 对盈利指标异常变动缺少职业怀疑 | 第39-40页 |
3.4.2 不熟悉服务费收入的确认政策 | 第40-41页 |
3.4.3 没有执行充分的实质性程序 | 第41-42页 |
3.4.4 没有严格执行对审计底稿的复核 | 第42-43页 |
3.4.5 没有重视省证监局的指导意见 | 第43-45页 |
4 防范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对策建议 | 第45-53页 |
4.1 健全监管体系,抑制舞弊动因 | 第45-48页 |
4.1.1 大力倡导诚信经营的企业管理理念 | 第45页 |
4.1.2 严格执行借壳上市舞弊强制退市制度 | 第45-46页 |
4.1.3 对重组方资产高估值的合理性深入调查 | 第46页 |
4.1.4 完善鼓励舞弊行为知情人举报的立法 | 第46-47页 |
4.1.5 提高对证券市场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 第47-48页 |
4.2 完善审计工作,及时发现舞弊 | 第48-53页 |
4.2.1 高度关注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动 | 第48-49页 |
4.2.2 深入研究有特殊性的会计政策 | 第49页 |
4.2.3 严格执行细节测试程序 | 第49-50页 |
4.2.4 加强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 第50-51页 |
4.2.5 高度重视监管机构的提示 | 第51-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