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理论论文

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评价研究

第一章 导论第9-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选题的依据第10-11页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2-14页
第二章 生态觉醒前的城市发展与研究第14-30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4-23页
        2.2.1 城市发展及城市的历史演进第14-18页
        2.2.2 城市化第18-23页
    2.3 中外学者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第23-29页
        2.3.1 经济基础理论第23-24页
        2.3.2 增长极理论第24-25页
        2.3.3 核心—边缘模式理论第25-27页
        2.3.4 中心地理论第27-28页
        2.3.5 中国的城市发展研究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生态觉醒后的城市发展与研究第30-49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第30-34页
        3.2.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内涵第30-31页
        3.2.2 城市发展的生态觉醒第31-34页
    3.3 生态城市第34-38页
        3.3.1 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34页
        3.3.2 生态城市的定义第34-36页
        3.3.3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具体化第36-38页
    3.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其测度第38-45页
        3.4.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38-40页
        3.4.2 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方法第40-42页
        3.4.3 我国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的进展第42-45页
    3.5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第45-48页
        3.5.1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第45-46页
        3.5.2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念是导致众多全球问题的根源第46页
        3.5.3 中国必须实现技术创新转轨走生态—技术创新工程之路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传统技术创新剖析第49-69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技术创新第49-54页
        4.2.1 技术创新内涵第49-51页
        4.2.2 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第51-54页
    4.3 创新系统理论第54-62页
        4.3.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54-57页
        4.3.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第57-60页
        4.3.3 城市技术创新系统第60-61页
        4.3.4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与结构分析第61-62页
    4.4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62-65页
        4.4.1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功能第62页
        4.4.2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遴选第62-65页
    4.5 可持续发展观引致对技术抉择的新认知第65-68页
        4.5.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调控因子是技术创新/进步第65-66页
        4.5.2 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第66-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建构城市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第69-97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技术创新的整合与生态—技术创新的功能构建第69-73页
        5.2.1 技术创新的整合思路第69-70页
        5.2.2 ETI 的促进功能构建第70-71页
        5.2.3 ETI 的协调功能构建第71-72页
        5.2.4 ETI 的基本概念及其价值实现第72-73页
    5.3 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第73-75页
    5.4 构建以人的创新为核心的螺旋形国家—城市创新体系第75-83页
        5.4.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领域存在的局限第75页
        5.4.2 构建以人的创新为核心的螺旋形国家—城市创新体系第75-77页
        5.4.3 螺旋形国家—城市创新体系演化的内部要素分析第77-80页
        5.4.4 螺旋形国家—城市创新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分析第80-83页
    5.5 建立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稳定机制与动力系统第83-89页
        5.5.1 绿色企业ECIS 的构成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第83-86页
        5.5.2 ECIS 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第86-89页
    5.6 构建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第89-96页
        5.6.1 构建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89-90页
        5.6.2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90-96页
    5.7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三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测度第97-118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中国三大都市经济圈概况第97-99页
        6.2.1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概况第97-98页
        6.2.2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概况第98页
        6.2.3 环渤海都市经济圈概况第98-99页
    6.3 建构测度城市发展能级的评价指标体系第99-105页
        6.3.1 城市发展能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99-101页
        6.3.2 指标的筛选与数据处理第101页
        6.3.3 城市发展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01-103页
        6.3.4 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对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第103-105页
    6.4 三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第105-115页
        6.4.1 环渤海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测评第105-114页
        6.4.2 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测评第114-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第七章 三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的聚类分析第118-140页
    7.1 引言第118页
    7.2 聚类分析第118-122页
        7.2.1 聚类分析概述第118-119页
        7.2.2 聚类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第119-122页
    7.3 三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第122-138页
        7.3.1 环渤海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聚类分析第122-128页
        7.3.2 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城市发展能级聚类分析第128-138页
    7.4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1页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习机器的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下一篇:虚拟人力资源管理--E2C联盟模式的组织运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