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下电站厂房岩体裂隙产状校正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30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2.2.1 基岩及其分布 | 第16-18页 |
2.2.2 第四系覆盖层 | 第18页 |
2.3 断裂构造 | 第18-25页 |
2.3.1 断层 | 第18-23页 |
2.3.2 裂隙 | 第23-25页 |
2.4 水文地质 | 第25-30页 |
2.4.1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5页 |
2.4.2 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结构 | 第25-26页 |
2.4.3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 | 第26-27页 |
2.4.4 岩体透水性特征 | 第27-28页 |
2.4.5 地下水水动力特性及疏干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岩体结构及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 第30-39页 |
3.1 岩体结构 | 第30-32页 |
3.1.1 结构面分级 | 第30页 |
3.1.2 结构面工程地质性状分类 | 第30-32页 |
3.1.3 岩体结构类型 | 第32页 |
3.2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 第32-39页 |
3.2.1 分类标准 | 第32页 |
3.2.2 围岩类型及其基本稳定性与支护类型 | 第32-38页 |
3.2.3 地下电站洞室围岩类型基本构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裂隙产状校正 | 第39-58页 |
4.1 裂隙网络逆建模步骤 | 第39页 |
4.2 裂隙的空间位置和密度 | 第39-41页 |
4.3 裂隙分组和方向性 | 第41-42页 |
4.4 裂隙的产状校正 | 第42-47页 |
4.5 裂隙的三维形状和大小 | 第47-51页 |
4.6 裂隙迹长与直径的关系 | 第51-56页 |
4.7 裂隙网络模拟过程 | 第56-58页 |
4.7.1 裂隙网络准备工作 | 第56页 |
4.7.2 裂隙网络模拟过程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地下电站厂房岩体裂隙网络的建立 | 第58-69页 |
5.1 上游编录面上裂隙的分组 | 第59-60页 |
5.2 编录面上裂隙迹长分布 | 第60-64页 |
5.2.1 编录面上裂隙迹长概率分布 | 第60-61页 |
5.2.2 裂隙迹长的分布函数假设及检验 | 第61-64页 |
5.3 地下电站厂房岩体裂隙模型的建立 | 第64-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