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微生物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微生物三次采油简介 | 第7-8页 |
1.2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8-12页 |
1.2.1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点 | 第8页 |
1.2.2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8-11页 |
1.2.3 微生物驱油原理 | 第11-12页 |
1.3 影响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的因素 | 第12-14页 |
1.3.1 压力 | 第12页 |
1.3.2 温度 | 第12-13页 |
1.3.3 矿物质 | 第13页 |
1.3.4 pH | 第13页 |
1.3.5 碳源,氮源 | 第13-14页 |
1.4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分离提纯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萃取法 | 第14-15页 |
1.4.2 超滤法 | 第15页 |
1.4.3 泡沫分离法 | 第15-16页 |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6页 |
1.5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类型的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1.5.1 薄层色谱法(TLC) | 第16-17页 |
1.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7-18页 |
1.5.3 核磁共振 | 第18-19页 |
1.6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方面的应用 | 第19-21页 |
1.6.1 国内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2 国外应用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6页 |
2.1.1 菌种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40页 |
2.2.1 菌株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2 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鉴定 | 第27-28页 |
2.2.3 表面活性剂的提纯 | 第28页 |
2.2.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28-29页 |
2.2.5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测定 | 第29页 |
2.2.6 菌株的鉴定 | 第29-40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59页 |
3.1 菌株的筛选 | 第40-45页 |
3.1.1 溶血圈筛选 | 第40-41页 |
3.1.2 排油圈筛选 | 第41-45页 |
3.2 表面活性剂类型的确定 | 第45-46页 |
3.3 表面活性剂提纯 | 第46-47页 |
3.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7-50页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4.2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8-50页 |
3.5 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测定 | 第50-53页 |
3.5.1 热稳定性 | 第50-52页 |
3.5.2 pH对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2页 |
3.5.3 NaCI浓度对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2-53页 |
3.6 菌株的鉴定 | 第53-59页 |
3.6.1 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3.6.2 生化性质鉴定 | 第54-55页 |
3.6.3 16SrDNA鉴定 | 第55-5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