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4-17页
第1章 什么是后现代视觉文化第17-29页
    1.1 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第17-23页
        1.1.1 视觉文化的相关概念第17-18页
        1.1.2 视觉文化的视觉性第18-19页
        1.1.3 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第19-23页
    1.2 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第23-29页
        1.2.1 社会转型与视觉文化第23-24页
        1.2.2 文化转型与视觉文化第24-26页
        1.2.3 视觉文化自身的演变第26-29页
第2章 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第29-65页
    2.1 日常生活的视觉化第29-46页
        2.1.1 读图时代与图像转向第29-34页
        2.1.2 身体与视觉文化第34-37页
        2.1.3 城市景观与旅游体验第37-42页
        2.1.4 视觉消费与视觉文化第42-46页
    2.2 后现代化的视觉媒介第46-65页
        2.2.1 传统视觉媒介的后现代化第46-54页
        2.2.2 典型的后现代视觉媒介第54-60页
        2.2.3 后现代化的新视觉媒介第60-65页
第3章 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困境第65-79页
    3.1 图像对人的围困第65-68页
        3.1.1 图像对人压制和规训第65-68页
        3.1.2 审美的泛滥与消失第68页
    3.2 视觉文化真实性的缺失第68-72页
        3.2.1 虚拟现实与超真实第69-71页
        3.2.2 分辨真实能力的丧失第71-72页
    3.3 视觉媒介与交流屏障第72-74页
        3.3.1 后现代的“时空压缩”第72-73页
        3.3.2 视觉媒介与交流屏障的产生第73-74页
    3.4 视觉文化中的虚假幸福第74-79页
        3.4.1 消费被等同为幸福第75-76页
        3.4.2 虚假的幸福意识第76-79页
第4章 视觉困境的形成因素第79-103页
    4.1 图像的人性基础第79-83页
        4.1.1 图像与视觉的时空意义第80-81页
        4.1.2 理性的话语与感性的图像第81-82页
        4.1.3 图像与其它感官形式的结合第82-83页
    4.2 消费社会的形成第83-87页
        4.2.1 消费社会的形成背景第83-85页
        4.2.2 消费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第85-86页
        4.2.3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视觉文化第86-87页
    4.3 视觉技术的发展第87-90页
        4.3.1 视觉技术与文化转型第87-89页
        4.3.2 视觉技术与后现代视觉文化第89-90页
    4.4 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第90-96页
        4.4.1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第90-92页
        4.4.2 后现代的伦理状况第92-94页
        4.4.3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模式第94-96页
    4.5 审美的转型与艺术的生活化第96-103页
        4.5.1 审美方式的转型第96-98页
        4.5.2 艺术的生活化第98-103页
第5章 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超越途径第103-115页
    5.1 审美意识的重建第103-106页
        5.1.1 对图像的重新审视第103-104页
        5.1.2 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第104-106页
    5.2 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第106-108页
        5.2.1 减少对视觉技术的依赖第106-107页
        5.2.2 对真实自然的回归第107-108页
    5.3 建立更加直接的交流模式第108-110页
        5.3.1 直接的交流模式第108-109页
        5.3.2 相对直接的交流模式第109-110页
    5.4 幸福意识的重建第110-115页
        5.4.1 消费欲望的剥离第110-111页
        5.4.2 超越的人生信仰与理想第111-112页
        5.4.3 去除消费的平等神话第112-115页
第6章 后现代视觉文化与中国语境第115-124页
    6.1 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中国展现第115-119页
        6.1.1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关系第115-117页
        6.1.2 中国的视觉文化状况第117-119页
    6.2 中国视觉文化所特有的问题第119-124页
        6.2.1 传统文化资源视觉化的困境第119-121页
        6.2.2 传统资源的视觉化途径第121-124页
结论第124-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
下一篇:中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