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导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第15-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7页
        1.1.2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4-26页
        1.3.1 研究思路第24-25页
        1.3.2 论文框架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26-29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创新点第27-29页
第2章 增长极理论研究述评第29-57页
    2.1 增长极范畴释义解读第29-31页
        2.1.1 概念的提出第29-30页
        2.1.2 维度的拓展第30页
        2.1.3 内涵的界定第30-31页
    2.2 增长极理论简要介评第31-57页
        2.2.1 增长极理论源流第31-40页
        2.2.2 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第40-50页
        2.2.3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第50-57页
第3章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第57-79页
    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制定第57-62页
        3.1.1 战略制定的背景及内容第57-58页
        3.1.2 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第58-59页
        3.1.3 政策导向对沿海地区的倾斜第59-62页
    3.2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第62-79页
        3.2.1 战略转向的背景及意义第62-63页
        3.2.2 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第63-65页
        3.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65-69页
        3.2.4 促进中部快速崛起第69-72页
        3.2.5 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第72-75页
        3.2.6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第75-79页
第4章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实证分析第79-109页
    4.1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第79-82页
        4.1.1 绝对差距的测度第79-80页
        4.1.2 相对差距的测度第80-82页
    4.2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考量第82-100页
        4.2.1 国家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第82-90页
        4.2.2 省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第90-100页
    4.3 区域增长极极化与扩散的整体效应透视第100-102页
        4.3.1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第100-101页
        4.3.2 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依然鲜明第101-102页
    4.4 极化过度与扩散不足的根源分析第102-106页
        4.4.1 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第102页
        4.4.2 区际产业结构趋同弱化了增长极的带动效应第102-103页
        4.4.3 区域市场分割致使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难以形成第103-104页
        4.4.4 腹地与核心的落差抑制了扩散效应的发挥第104-105页
        4.4.5 非均衡的制度供给限制了落后区的发展第105-106页
        4.4.6 辐射力衰减规律制约了边缘地区的发展第106页
    4.5 极化过度与扩散不足隐含的负面影响第106-109页
        4.5.1 增长极过度膨胀降低经济效率第106-107页
        4.5.2 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社会稳定第107-109页
第5章 增长极理论实践的国际经验借鉴第109-123页
    5.1 发达国家增长极理论的实践第109-115页
        5.1.1 美国西、南部地区的开发第109-110页
        5.1.2 日本的区域发展规划第110-112页
        5.1.3 法国的国土资源整治第112-113页
        5.1.4 意大利南部的振兴方略第113-115页
    5.2 发展中国家增长极培育的典型做法第115-117页
        5.2.1 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崛起第115-116页
        5.2.2 马来西亚落后地区的发展第116-117页
    5.3 国外增长极理论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第117-123页
        5.3.1 落后地区建立增长极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推动第117-118页
        5.3.2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增长极形成的必要条件第118页
        5.3.3 健全机构完善法律是增长极发挥效应的关键第118-119页
        5.3.4 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意识第119-120页
        5.3.5 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要注重其自我发展能力第120-121页
        5.3.6 运用多元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第121-123页
第6章 优化中国区域增长极效应的对策选择第123-139页
    6.1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功能第123-127页
        6.1.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第123-124页
        6.1.2 以立法打破地区间的经济分割第124-125页
        6.1.3 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第125-127页
    6.2 推进增长极体系建设第127-132页
        6.2.1 培育多层次和网络化的增长极体系第127-129页
        6.2.2 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第129-131页
        6.2.3 建设协调城乡区际发展的交通经济带第131-132页
    6.3 加大中西部增长极培育力度第132-139页
        6.3.1 在政策上扶持中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第132-133页
        6.3.2 培育中西部推进型产业和中心城市第133-134页
        6.3.3 以经济圈打造中西部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第134-136页
        6.3.4 加强区际经济融合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7-149页
后记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
下一篇: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