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阴极界面修饰及磁效应研究
目录 | 第2-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3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诞生 | 第9-10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市场化发展 | 第10-13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界面修饰 | 第13-16页 |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磁效应 | 第16页 |
1.5 有机自旋阀器件 | 第16-18页 |
1.6 其他有机电子学领域 | 第18-19页 |
1.7 本文的整体结构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极界面修饰的研究现状 | 第23-39页 |
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界面修饰 | 第25-32页 |
2.2.1 ITO阳极的表面预处理 | 第25-27页 |
2.2.2 ITO阳极的无机修饰层 | 第27-30页 |
2.2.3 ITO阳极的有机修饰层 | 第30-32页 |
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阴极界面修饰 | 第32-36页 |
2.3.1 阴极的无机修饰层 | 第32-33页 |
2.3.2 阴极的有机修饰层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介绍 | 第39-56页 |
3.1 样品的基底 | 第39-42页 |
3.1.1 清洗 | 第39-41页 |
3.1.2 臭氧处理 | 第41-42页 |
3.2 薄膜的生长 | 第42-52页 |
3.2.1 材料介绍 | 第42-46页 |
3.2.2 生长设备介绍 | 第46-52页 |
3.3 器件性能的测试 | 第52-55页 |
3.3.1 电流-亮度-电压特性 | 第52-53页 |
3.3.2 光谱测量 | 第53-54页 |
3.3.3 磁效应的测量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四章 LiF缓冲层对金阴极的修饰作用 | 第56-7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6-60页 |
4.1.1 背景一 Au做阴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第56-58页 |
4.1.2 背景二 LiF缓冲层与Au电极的匹配 | 第58-59页 |
4.1.3 背景三 LiF缓冲层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59-60页 |
4.2 实验 | 第60-71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4.2.4 其他材料缓冲层 | 第69-71页 |
4.3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五章 LiF缓冲层对其他金属材料阴极的修饰作用 | 第74-87页 |
5.1 铜电极的界面修饰 | 第74-81页 |
5.1.1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5.1.2 实验结果 | 第75-81页 |
5.1.3 结论 | 第81页 |
5.2 铁电极的界面修饰 | 第81-86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5.2.2 实验结果 | 第82-85页 |
5.2.3 分析与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有机光电器件磁效应的研究 | 第87-103页 |
6.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磁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87-90页 |
6.2 我们关于磁效应的工作 | 第90-102页 |
6.2.1 磁效应与器件电流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90-94页 |
6.2.2 单载流子器件的磁阻效应 | 第94-97页 |
6.2.3 Au掺杂OLED器件的磁致发光效应 | 第97-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