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内容提要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方案第12-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特色与创新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7页
    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第17-18页
    2.2 土壤碳库估算第18-23页
        2.2.1 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第18-21页
        2.2.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因素研究第21-22页
        2.2.3 农田土壤碳库第22-23页
    2.3 水田温室气体排放第23-24页
        2.3.1 C0_2 排放第23页
        2.3.2 CH_4 排放第23-24页
        2.3.3 N_20 排放第24页
    2.4 碳足迹及生命周期评价第24-27页
        2.4.1 碳足迹第24-25页
        2.4.2 生命周期评价第25-27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27-37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27-31页
        3.1.1 地理位置第27页
        3.1.2 气候条件第27-28页
        3.1.3 水文概况第28页
        3.1.4 地貌条件第28-29页
        3.1.5 土壤条件第29-30页
        3.1.6 植被分布第30-31页
    3.2 社会环境概况第31-32页
        3.2.1 人口现状第31页
        3.2.2 国民经济第31-32页
    3.3 水稻生产概况第32-35页
        3.3.1 水稻生长第32-33页
        3.3.2 灌溉制度第33页
        3.3.3 施肥制度第33-34页
        3.3.4 水稻产量第34-35页
    3.4 水田开发历史第35-37页
        3.4.1 解放前第35页
        3.4.2 1949-1979 年第35页
        3.4.3 1980 至今第35-37页
第四章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卫星遥感解译第37-58页
    4.1 数据来源第37-38页
    4.2 研究方法第38-42页
        4.2.1 影像预处理第38页
        4.2.2 计算机非监督分类第38-39页
        4.2.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建立第39-40页
        4.2.4 人工目视解译第40页
        4.2.5 精度检验第40-41页
        4.2.6 数据提取方法第41-42页
    4.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第42-52页
        4.3.1 精度检验结果第42页
        4.3.2 面积变化第42-46页
        4.3.3 空间分布第46-49页
        4.3.4 空间转化第49-52页
    4.4 水田变化特征第52-56页
        4.4.1 水田面积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第52-55页
        4.4.2 水田空间转化规律分析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水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纵向分布第58-78页
    5.1 数据来源第58-60页
        5.1.1 土壤普查数据第58-59页
        5.1.2 土壤样品测试数据第59-60页
    5.2 研究方法第60-62页
        5.2.1 土壤样品采集第60-61页
        5.2.2 土壤有机碳测试第61页
        5.2.3 SOCD 计算第61-62页
        5.2.4 SOC 指数曲线模型第62页
    5.3 SOC 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第62-66页
        5.3.1 平均含量变化第63-65页
        5.3.2 分层含量变化第65-66页
    5.4 SOCD 随时间变化规律第66-69页
        5.4.1 100cm 深度SOCD第66-68页
        5.4.2 分层SOCD第68-69页
    5.5 有机碳纵向分布规律第69-75页
        5.5.1 水田SOC 含量第69-72页
        5.5.2 与相关地类对比第72-74页
        5.5.3 水田分层SOCD 的纵向分布第74-75页
    5.6 讨论第75-76页
    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水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研究第78-96页
    6.1 数据来源第78-79页
        6.1.1 GIS 数据第78-79页
        6.1.2 气象数据第79页
    6.2 研究方法第79-82页
    6.3 LUCC-土壤类型数据库的建立第82-84页
        6.3.1 空间数据库第82-83页
        6.3.2 属性数据库第83-84页
    6.4 结果及检验第84页
    6.5 水田有机碳储量变化第84-85页
    6.6 水田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第85-89页
    6.7 水田土壤碳源/汇第89-92页
        6.7.1 固碳量第89-90页
        6.7.2 空间分布第90-92页
    6.8 讨论第92-93页
    小结第93-96页
第七章 水田的GWP 研究第96-111页
    7.1 概念简介第96-97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97页
    7.3 温室气体排放模拟结果及检验第97-100页
        7.3.1 CH4 及N20 排放量第97-98页
        7.3.2 结果检验第98-100页
    7.4 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第100-101页
    7.5 GWP 变化规律第101-107页
        7.5.1 总量变化第101-102页
        7.5.2 空间分布第102-105页
        7.5.3 GWP 与SOCD 的相关关系第105-107页
    7.6 讨论第107-108页
    小结第108-111页
第八章 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第111-121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8.2 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第112-113页
    8.3 资源消耗清单第113-114页
    8.4 影响评价第114-117页
        8.4.1 能源消耗第114-115页
        8.4.2 碳足迹第115-117页
    8.5 改进评价第117页
    8.6 讨论第117-119页
    小结第119-121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3页
    9.1 结论第121-122页
    9.2 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7页
作者简介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摘要第140-143页
Abstract第143-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TIM-3分子在器官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