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四、 文献说明 | 第18-20页 |
(上编) 古典诗歌总集编纂期 | 第20-123页 |
第一章 《诗经》的时代(先秦两汉) | 第22-30页 |
第一节 “风”类总集与社会政教 | 第22-25页 |
第二节 “颂”类总集与诗歌娱神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总集编选中开启后代者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注重诗体和娱人的编纂(魏—隋) | 第30-40页 |
第一节 诗歌总集编纂以诗体为本位 | 第30-33页 |
第二节 诗歌总集编选与娱人相结合 | 第33-38页 |
第三节 总集编选中开启后代者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自信且见证诗意生活的编纂(唐五代) | 第40-58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充满文化自信的个性编选 | 第43-52页 |
一、 用不同审美的编选诠释“风雅”的内涵 | 第44-47页 |
二、 用多样化的编纂体例展现唐诗的辉煌 | 第47-52页 |
第三节 总集编选是唐人诗意生活的见证 | 第52-58页 |
一、 酬唱结集 | 第52-55页 |
二、 送别结集 | 第55-56页 |
三、 诗集传家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注重雅正和地域的编纂(宋元) | 第58-73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文人进士阶层的雅化编选 | 第60-66页 |
一、 进士是总集编选的主体 | 第60-62页 |
二、 “雅正”是宋人总集的内涵 | 第62-66页 |
第三节 人文地理诗歌总集的繁盛 | 第66-71页 |
一、 宋代文人的地理观 | 第66-67页 |
二、 宋代人文地方志的兴起与地域类总集的编纂 | 第67-70页 |
三、 宋代人文地理类诗歌总集的文献之功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总集中开启后代者 | 第71-73页 |
一、 以结集方式呈现诗派 | 第71页 |
二、 以结集方式确立诗学准则 | 第71-72页 |
三、 以结集方式进行诗歌教育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古典诗歌总集的总结与新变(明—1920) | 第73-123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古典诗歌总集的总结期 | 第75-99页 |
一、 求全型总集大量出现 | 第75-84页 |
二、 诗歌总集体制的集大成 | 第84-92页 |
三、 诗歌总集审美风格的扩充 | 第92-96页 |
四、 诗歌总集编选体例的创新 | 第96-99页 |
第三节 总集编选的新变 | 第99-123页 |
一、 女性的发现 | 第100-106页 |
二、 儿童的发现 | 第106-112页 |
三、 歌谣的发现 | 第112-116页 |
四、 域外的发现 | 第116-123页 |
(下编) 古典、新诗总集共存期(192—今) | 第123-245页 |
第一章 古典诗歌总集编纂的延续 | 第126-141页 |
第一节 古典诗歌总集延续传统的原因 | 第126-130页 |
一、 新文化运动的悖论 | 第126-128页 |
二、 新诗合法性的争论 | 第128-129页 |
三、 现代性土壤的单薄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古典诗歌总集延续传统的表现 | 第130-141页 |
一、 对经典总集重新演绎 | 第131-132页 |
二、 注重内容类目的划分 | 第132-134页 |
三、 注重地域类总集编纂 | 第134-137页 |
四、 注重酬唱类总集编纂 | 第137-138页 |
五、 注重诗社单位的结集 | 第138-141页 |
第二章 新诗总集的“尝试” | 第141-198页 |
第一节 新诗总集“尝试”的原因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新诗总集“尝试”的表现 | 第142-154页 |
一、 新诗总集编纂注重类目划分 | 第142-145页 |
二、 新诗总集编选注重诗人特征 | 第145-150页 |
三、 新诗总集编纂注重诗社创作 | 第150-154页 |
第三节 新诗总集编选与新的文化语境 | 第154-198页 |
一、 “酬唱类”的远去与生活模式的转变 | 第157-162页 |
二、 “氏族类”的欠缺与家族文明的匮乏 | 第162-165页 |
三、 “蒙童类”的减少与诗教精神的缺乏 | 第165-172页 |
四、 从“漫画诗集”看新诗与新艺术的联姻 | 第172-179页 |
五、 从“网络诗选”看新诗与新的传播媒介 | 第179-186页 |
六、 从“中西合选”看新诗与新的承继策略 | 第186-198页 |
第三章 从古典、新诗总集的趋同性编选看相同的文化语境 | 第198-217页 |
第一节 白话的语境 | 第198-205页 |
第二节 爱情的语境 | 第205-207页 |
第三节 民族危机的语境 | 第207-214页 |
第四节 小说兴起的语境 | 第214-217页 |
第四章 从古典、新诗总集类目的对比看文化语境的变迁 | 第217-245页 |
第一节 古、今诗歌总集编纂中按内容分类的历史 | 第217-224页 |
一、 隋唐五代时期诗歌总集的内容分类 | 第219页 |
二、 宋辽金元时期诗歌总集的内容分类 | 第219-220页 |
三、 明清时期诗歌总集的内容分类(部分) | 第220-222页 |
四、 “共存期”诗歌总集的内容分类(1920—1949) | 第222-224页 |
第二节 古典、新诗总集类目中表现出的生活领域——以《瀛奎律髓》和《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对比为例 | 第224-237页 |
一、 古典、新诗总集内容类目的重合 | 第227-230页 |
二、 古典、新诗总集内容类目的消长 | 第230-236页 |
三、 新诗总集中内容类目有待弥补者 | 第236-237页 |
第三节 主题类目的演变与诗歌文化语境的变迁 | 第237-245页 |
一、 总集中分类的演变见证了人与世界关系的调整 | 第237-240页 |
二、 总集类目从趋同到多样预示着传统秩序的解体 | 第240-241页 |
三、 总集类目从具体到宏观可见诗性生活的隐退 | 第241-245页 |
结语 | 第245-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63页 |
后记 | 第263-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