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白洋淀概述 | 第10页 |
| 1.2 富营养化概论 | 第10-12页 |
| 1.2.1 富营养化 | 第10-11页 |
| 1.2.2 湖泊系统中的磷 | 第11-12页 |
| 1.3 碱性磷酸酶 | 第12页 |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2.1 监测点设置 | 第15-16页 |
| 2.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 2.2.1 水样的采集及处理 | 第16页 |
| 2.2.2 湖泊沉积物的采集与处理 | 第16页 |
| 2.2.3 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2.3.1 水环境中营养状态指数的计算 | 第18页 |
| 2.3.2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第3章 白洋淀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 第19-39页 |
| 3.1 白洋淀水质参数时空分布特征 | 第19-29页 |
| 3.1.1 温度(T) | 第19-20页 |
| 3.1.2 pH 值 | 第20-21页 |
| 3.1.3 溶解氧 | 第21-22页 |
| 3.1.4 高锰酸盐指数 | 第22-23页 |
| 3.1.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第23-24页 |
| 3.1.6 氨氮 | 第24-26页 |
| 3.1.7 总磷 | 第26-27页 |
| 3.1.8 总氮 | 第27-28页 |
| 3.1.9 浮游植物密度 | 第28-29页 |
| 3.2 营养状态指数 | 第29-30页 |
| 3.3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0-39页 |
| 第4章 白洋淀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时空分布 | 第39-47页 |
| 4.1 白洋淀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时空分布 | 第39-42页 |
| 4.1.1 白洋淀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 第39-41页 |
| 4.1.2 白洋淀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变化 | 第41页 |
| 4.1.3 白洋淀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1-42页 |
| 4.2 白洋淀湖泊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时空分布 | 第42-47页 |
| 4.2.1 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其富营养化状况 | 第42-44页 |
| 4.2.2 白洋淀湖泊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 4.2.3 沉积物碱性磷酸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45-47页 |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7-52页 |
| 5.1 白洋淀水体和沉积物环境特征 | 第47页 |
| 5.2 白洋淀各环境因子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3 白洋淀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48-50页 |
| 5.4 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50-51页 |
| 5.5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