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网络隐私权基本问题的界定 | 第10-13页 |
1.1 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1页 |
1.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2页 |
1.3 网络隐私权的基本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网络隐私权侵权分析 | 第13-20页 |
2.1 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2.1.1 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 第13页 |
2.1.2 侵犯网络隐私权行为的违法性 | 第13-14页 |
2.1.3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损害事实 | 第14页 |
2.1.4 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14页 |
2.2 网络隐私权侵权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1 影响范围广 | 第14-15页 |
2.2.2 取证难度大 | 第15页 |
2.2.3 侵权主体的复杂性 | 第15页 |
2.3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具体行为 | 第15-18页 |
2.3.1 对个人数据的侵害 | 第15-16页 |
2.3.2 对私人活动的侵害 | 第16-17页 |
2.3.3 对私人领域的侵害 | 第17页 |
2.3.4 特殊主体的侵害 | 第17-18页 |
2.4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民事责任形式 | 第18-20页 |
2.4.1 对财产损害的赔偿形式 | 第19页 |
2.4.2 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形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 第20-26页 |
3.1 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种类 | 第20-24页 |
3.1.1 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和立法相结合的模式 | 第20-23页 |
3.1.2 以欧盟为代表的一般立法模式 | 第23页 |
3.1.3 以加拿大为代表的技术保护模式 | 第23-24页 |
3.1.4 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实名制保护模式 | 第24页 |
3.2 美欧模式的不足和比较 | 第24-26页 |
3.2.1 美欧模式的不足 | 第24-25页 |
3.2.1.1 美国模式的不足 | 第24-25页 |
3.2.1.2 欧盟模式的不足 | 第25页 |
3.2.2 美欧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制度构建 | 第26-32页 |
4.1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26页 |
4.2 我国网络隐私权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4.2.1 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4.2.1.1 未形成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 第27页 |
4.2.1.2 《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 第27页 |
4.2.1.3 缺乏对侵权责任的救济性规定 | 第27页 |
4.2.2 互联网行业自律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4.2.2.1 整个互联网行业自律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4.2.2.2 单个网站自律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4.3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设计 | 第28-32页 |
4.3.1 建立和完善网络隐私权相关立法 | 第28-29页 |
4.3.1.1 以民法为基础来构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28页 |
4.3.1.2 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 | 第28-29页 |
4.3.1.3 修改其它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29页 |
4.3.2 加强行业自律 | 第29-30页 |
4.3.2.1 制定并在主页上明示隐私权保护声明 | 第29页 |
4.3.2.2 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自律组织 | 第29-30页 |
4.3.2.3 成立第三方认证机构 | 第30页 |
4.3.3 使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技术软件 | 第30页 |
4.3.4 提高与国际接轨程度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