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生物信息学在棉花NBS抗病基因鉴定及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57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1.1 生物信息学与植物抗病基因组研究 | 第14-17页 |
1.1.1.1 生物信息学 | 第14-15页 |
1.1.1.2 数据库及网络资源 | 第15-16页 |
1.1.1.3 基因组研究的相关分析软件 | 第16-17页 |
1.1.2 棉花基因组研究 | 第17-19页 |
1.1.3 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1.4 植物抗病基因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 第20-22页 |
1.1.5 植物抗病基因的产生及进化机制 | 第22-25页 |
1.1.6 植物抗病基因的应用 | 第25-26页 |
1.1.6.1 转化已克隆抗病基因获得抗病新材料 | 第25页 |
1.1.6.2 抗病基因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新抗病基因的分离 | 第25-26页 |
1.1.6.3 创造广谱抗病新材料 | 第26页 |
1.1.6.4 创造新的抗病基因 | 第26页 |
1.1.7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2 本研究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2.1 立题依据 | 第2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3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3.1 棉花基因组数据及其它植物抗病基因来源 | 第28-29页 |
1.3.2 棉花基因组NBS类型抗病基因的鉴定 | 第29页 |
1.3.3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分类 | 第29页 |
1.3.4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1.3.5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 第30页 |
1.3.6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复制分析 | 第30页 |
1.3.7 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 第30页 |
1.3.8 抗病基因邻近抗病QTL搜索 | 第30-31页 |
1.3.9 抗病基因转录组及EST表达分析 | 第31页 |
1.3.10 抗病基因的RT-PCR验证 | 第31页 |
1.3.11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开发 | 第31-32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32-52页 |
1.4.1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确定 | 第32-33页 |
1.4.2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motif分析 | 第33-34页 |
1.4.3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分类 | 第34-38页 |
1.4.4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基因组定位 | 第38-40页 |
1.4.5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复制 | 第40-43页 |
1.4.6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3-47页 |
1.4.7 棉花与NBS类型抗病基因毗邻的抗病QTL | 第47-50页 |
1.4.8 棉花NBS类型抗病转录组及EST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1.4.9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的RT-PCR表达分析 | 第51页 |
1.4.10 棉花NBS类型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开发 | 第51-52页 |
1.5 讨论 | 第52-57页 |
1.5.1 棉花NBS抗病基因N端结构变异 | 第52页 |
1.5.2 棉花非标准NBS抗病基因的产生机制 | 第52-54页 |
1.5.3 棉花NBS抗病基因的复制 | 第54页 |
1.5.4 NBS抗病基因的系统进化 | 第54-55页 |
1.5.5 棉花NBS抗病与抗病QTL的关联 | 第55-56页 |
1.5.6 本研究对棉花抗病育种的作用 | 第56-57页 |
2 玉米穗部性状QTS的检测及分析 | 第57-76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57-60页 |
2.1.1 基于GWAS的QTS定位 | 第57页 |
2.1.2 SNP标记概述 | 第57-58页 |
2.1.3 玉米穗部性状研究进展 | 第58-60页 |
2.1.4 本章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60页 |
2.2 玉米穗部性状QTS定位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2.2.1 QTS定位材料 | 第60-61页 |
2.2.2 QTS定位方法 | 第61页 |
2.2.3 SNP定位 | 第61页 |
2.3 玉米穗部性状QTS定位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2.3.1 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到的QTS位点的区别 | 第61-65页 |
2.3.1.1 穗长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到的QTS位点的区别 | 第61-62页 |
2.3.1.2 穗粗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到的QTS位点的区别 | 第62-63页 |
2.3.1.3 行粒数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到的QTS位点的区别 | 第63-65页 |
2.3.2 QT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及遗传效应 | 第65-67页 |
2.3.2.1 穗长QT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及遗传效应 | 第65页 |
2.3.2.2 穗粗QT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及遗传效应 | 第65-66页 |
2.3.2.3 行粒数QT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及遗传效应 | 第66-67页 |
2.3.3 玉米穗部性状检测到的QTS位点的比较 | 第67页 |
2.4 玉米穗部性状QTS遗传效应特点 | 第67-69页 |
2.4.1 穗长QTS遗传效应特点 | 第67-68页 |
2.4.2 穗粗QTS遗传效应特点 | 第68页 |
2.4.3 行粒数QTS遗传效应特点 | 第68-69页 |
2.5 玉米穗部性状分析结果讨论 | 第69-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附录 | 第87-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