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类型的街廓自动生成系统开发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缘起第8-9页
        1.1.1 三维模型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第8页
        1.1.2 实现三维模型自动生成的意义第8-9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相关理论研究第9-11页
        1.2.2 现有生成软件第11-12页
        1.2.3 现有生成软件存在的问题第1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二章 街廓自动生成的基本流程与算法第14-32页
    2.1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基本流程第14-17页
        2.1.1 “模块”的结构第15页
        2.1.2 “模块”的流程第15-17页
    2.2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基础算法第17-23页
        2.2.1 基本几何操作算法第17-19页
        2.2.2 街廓边界适应算法第19页
        2.2.3 建筑退界控制算法第19-20页
        2.2.4 建筑间距检查算法第20-21页
        2.2.5 建筑平面生成算法第21页
        2.2.6 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算法第21-22页
        2.2.7 建筑不规则度控制算法第22-23页
    2.3 基于类型的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软件平台第23-26页
        2.3.1 系统开发平台第23页
        2.3.2 系统开发语言第23-26页
    2.4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交互界面第26-29页
        2.4.1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安装第26页
        2.4.2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窗体设计第26-28页
        2.4.3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使用流程第28-29页
    2.5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数据结构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街廓自动生成系统的具体实现第32-68页
    3.1 类型一:行列式多层居住街廓生成第32-42页
        3.1.1 行列式多层居住街廓的形态特点第32-34页
        3.1.2 行列式多层居住街廓的生成过程第34-41页
        3.1.3 行列式多层居住街廓的生成测试第41-42页
    3.2 类型二:街区式多层住宅街廓生成第42-47页
        3.2.1 街区式多层住宅街廓的形态特点第42-43页
        3.2.2 街区式多层住宅街廓的生成过程第43-46页
        3.2.3 街区式多层住宅街廓的生成测试第46-47页
    3.3 类型三:联排住宅街廓生成第47-51页
        3.3.1 联排住宅街廓的形态特点第47-48页
        3.3.2 联排住宅街廓的生成过程第48-50页
        3.3.3 联排住宅街廓的生成测试第50-51页
    3.4 类型四:独栋住宅街廓生成第51-52页
        3.4.1 独栋住宅街廓的基本排布算法第51页
        3.4.2 独栋住宅街廓的生成测试第51-52页
    3.5 类型五:点式高层居住街廓生成第52-57页
        3.5.1 点式高层住宅的生成特点第52-53页
        3.5.2 点式高层住宅的生成过程第53-57页
        3.5.3 点式高层住宅生成测试第57页
    3.6 类型六:板式高层居住街廓生成第57-58页
    3.7 类型七:高层办公街廓生成第58-63页
        3.7.1 高层办公群房部分生成第59-61页
        3.7.2 高层办公塔楼部分生成第61-62页
        3.7.3 高层办公街廓生成测试第62-63页
    3.8 类型八:超高层办公街廓生成第63-65页
        3.8.1 柱状超高层生成第63-64页
        3.8.2 收分式超高层生成第64页
        3.8.3 扭转曲面超高层生成第64-65页
    3.9 综合生成测试第65-66页
    3.10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论文总结第68-70页
    4.1 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第68页
    4.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完善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2-7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4-78页
附录一:部分程序代码(C第78-104页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VPWM调制的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的研究
下一篇:集装箱码头泊位分配和岸吊调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