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太阳能的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1.2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架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17-34页 |
2.1 太阳辐射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1.1 太阳角 | 第17-18页 |
2.1.2 地球表面的日射得热计算 | 第18-21页 |
2.2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工作原理及集热过程的描述 | 第21-22页 |
2.3 控制方程组 | 第22-29页 |
2.3.1 真空玻璃管 i 控制体的能量平衡方程 | 第23-26页 |
2.3.2 金属集热管 i 控制体的能量平衡方程 | 第26-28页 |
2.3.3 传热介质的能量平衡方程 | 第28-29页 |
2.4 单值性条件 | 第29页 |
2.5 离散方程 | 第29-31页 |
2.5.1 真空玻璃管各控制体的离散方程 | 第29-30页 |
2.5.2 金属集热管各控制体的离散方程 | 第30-31页 |
2.5.3 传热介质(导热油)各控制体的离散方程 | 第31页 |
2.6 模型求解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氨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及程序编制 | 第34-51页 |
3.1 吸收式热泵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3.1.1 三热源的热量转换的可能性 | 第34-35页 |
3.1.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第35-36页 |
3.2 单级氨吸收式热泵的理论基础 | 第36-41页 |
3.2.1 工质对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2 氨水溶液的状态方程与计算模型 | 第37-41页 |
3.3 单级氨吸收式热泵的原理与计算 | 第41-49页 |
3.3.1 单级氨吸收式热泵的理论循环流程 | 第41-43页 |
3.3.2 单级氨吸收式热泵的实际循环流程 | 第43-44页 |
3.3.3 氨吸收式热泵的热力计算 | 第44-48页 |
3.3.4 氨吸收式热泵主要设备负荷计算 | 第48-49页 |
3.4 氨吸收式热泵热力循环计算的编程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51-60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1-52页 |
4.2 测试用主要仪表 | 第52-55页 |
4.3 测试方法 | 第55-56页 |
4.4 测试结果及模型验证 | 第56-60页 |
4.4.1 测试结果 | 第56-58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58页 |
4.4.3 误差产生原因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及系统性能分析 | 第60-74页 |
5.1 典型气象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 | 第60-63页 |
5.1.1 典型气象年采暖季热负荷模拟计算 | 第60-62页 |
5.1.2 典型气象年采暖季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 | 第62-63页 |
5.2 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5.2.1 太阳能集热器效率 | 第63页 |
5.2.2 影响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5.3 氨吸收式热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5.3.1 导热油温度对氨吸收式热泵性能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5.3.2 室外空气温度对氨吸收式热泵性能影响分析 | 第69页 |
5.4 采用三种能源供暖的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 | 第69-72页 |
5.4.1 空气源热泵系统 | 第70-71页 |
5.4.2 以电为辅助能源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氨吸收式热泵系统 | 第71页 |
5.4.3 以天然气为辅助能源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氨吸收式热泵系统 | 第71-72页 |
5.5 节能减排分析 | 第72-74页 |
5.5.1 一次能源消耗 | 第72-73页 |
5.5.2 二氧化碳排放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