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四、文本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非正式组织 | 第16-23页 |
| 1.1 非正式组织的分类举要 | 第16-17页 |
| 1.2 非正式组织的生态描述 | 第17-20页 |
| 1.3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解读 | 第20-21页 |
| 1.4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机理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非正式组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8页 |
| 2.1 非正式组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 第23-26页 |
| 2.2 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分析模式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 | 第28-35页 |
| 3.1 非正式组织成员多重性的社会角色弱化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 | 第28-30页 |
| 3.2 非正式组织差异与多元的诉求质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 | 第30-31页 |
| 3.3 非正式组织随意性的评判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能量的消解 | 第31-32页 |
| 3.4 非正式组织松散性的结构解构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应对非正式组织不良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 | 第35-40页 |
| 4.1 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不良影响 | 第35-36页 |
| 4.2 坚持以人为本区分和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组织 | 第36-37页 |
| 4.3 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同化非正式组织目标 | 第37-38页 |
| 4.4 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特色 | 第38页 |
| 4.5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正式组织的良性互动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