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绪论 | 第12-21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0.2.1 国内外FTA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0.2.2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论述 | 第15-16页 |
0.2.3 中国与南非经贸来往的论述 | 第16-17页 |
0.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20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0.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0.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0.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0.4.1 创新 | 第20页 |
0.4.2 不足 | 第20-21页 |
1 中国—南非建立FTA的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1.1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2-27页 |
1.1.1 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 | 第22-25页 |
1.1.2 关税同盟的动态经济效应 | 第25-27页 |
1.2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27-32页 |
1.2.1 自由贸易区理论沿革 | 第27-28页 |
1.2.2 一个国家的角度分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 第28-30页 |
1.2.3 从两个国家的角度分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 第30-32页 |
1.3 其他的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32-36页 |
1.3.1 共同市场理论 | 第32-33页 |
1.3.2 大市场理论 | 第33-34页 |
1.3.3 协议分工理论 | 第34-36页 |
2 中国-南非建立FTA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50页 |
2.1 中国-南非两国贸易现状 | 第36-40页 |
2.1.1 两国贸易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2.1.2 两国贸易结合度分析 | 第37-38页 |
2.1.3 两国贸易额的实证分析 | 第38-40页 |
2.2 中国-南非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40-45页 |
2.2.1 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 第40-42页 |
2.2.2 贸易开放度的对比 | 第42-44页 |
2.2.3 贸易竞争性分析 | 第44-45页 |
2.2.4 中国和南非经济互补性分析 | 第45页 |
2.2.5 小结 | 第45页 |
2.3 中国-南非建立FTA面临的挑战 | 第45-50页 |
2.3.1 中国-南非贸易不平衡长期存在 | 第46-47页 |
2.3.2 中国-南非的互补性具有非对称性 | 第47页 |
2.3.3 中南两国的贸易摩擦频发 | 第47-48页 |
2.3.4 两国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 第48页 |
2.3.5 政治风险大 | 第48-50页 |
3 中国-南非建立FTA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0-61页 |
3.1 中国南非建立FTA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50-51页 |
3.1.1 静态的经济效应理论 | 第50-51页 |
3.1.2 动态的经济效应理论 | 第51页 |
3.2 静态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1-53页 |
3.2.1 巴拉萨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方程 | 第51-52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52页 |
3.2.3 实证结果 | 第52-53页 |
3.2.4 对巴拉萨模型实证检验的补充说明 | 第53页 |
3.3 动态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3-60页 |
3.3.1 投资效应分析 | 第53-55页 |
3.3.2 竞争促进效应分析 | 第55-56页 |
3.3.3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56-57页 |
3.3.4 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 第57-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4 构建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 | 第61-65页 |
4.1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缩减中南之间的贸易差额 | 第61页 |
4.2 以资源能源合作为依托,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两国经贸合作 | 第61-62页 |
4.3 适时进行贸易转投资的转变 | 第62页 |
4.4 在与南非合作中,中国企业要重视治安和劳工问题 | 第62-63页 |
4.5 以南非为基点,积极推进与其他非洲国家建立FTA | 第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5 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