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1 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概念 | 第10页 |
1.2.1.2 行政层级设置的历史沿革 | 第10页 |
1.2.1.3 “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12页 |
1.2.1.4 省管县体制推进的路径选择 | 第12页 |
1.2.1.5 省管县体制面临的困难 | 第12-13页 |
1.2.1.6 推行省管县体制的理性思考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1 奥斯本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 第14页 |
1.2.2.2 奥茨关于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 第14-15页 |
1.2.2.3 大都市区管理研究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3.1 行政区划 | 第15-16页 |
1.3.2 行政层级 | 第16页 |
1.3.3 市管县 | 第16页 |
1.3.4 省管县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1 文献综述法 | 第17-18页 |
1.4.2.2 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1.4.2.3 实证分析法 | 第18页 |
1.4.2.4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沿革 | 第19-25页 |
2.1 建国前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介绍 | 第19-20页 |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改革的回顾 | 第20-25页 |
2.2.1 大区制的兴起与消亡 | 第20-21页 |
2.2.2 市管县体制的兴起和发展 | 第21页 |
2.2.3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2.3.1 市管县体制缺乏法律依据 | 第21-22页 |
2.2.3.2 提高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 | 第22页 |
2.2.3.3 市的辐射作用有限,对县的带动能力不强 | 第22-23页 |
2.2.3.4 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 第23页 |
2.2.4 省管县模式的探索 | 第23-25页 |
3 国外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现状和特点 | 第25-28页 |
3.1 美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 第25页 |
3.2 日本的行政层级体制 | 第25-26页 |
3.3 德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 第26页 |
3.4 西方国家政府层级体制的特点 | 第26-28页 |
3.4.1 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普遍较少 | 第27页 |
3.4.2 地方政府管理幅度有逐步扩大趋势 | 第27-28页 |
4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改革的重要路径——省管县改革 | 第28-34页 |
4.1 省管县改革的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 第28-29页 |
4.1.1 宪法依据 | 第28页 |
4.1.2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动态匹配 | 第28页 |
4.1.3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 第28-29页 |
4.1.4 经济区与行政区理论 | 第29页 |
4.2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4.2.1 中央政策的支持 | 第29-30页 |
4.2.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 第30页 |
4.2.3 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 第30-31页 |
4.2.4 部分省份的试点经验 | 第31页 |
4.3 省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 | 第31-34页 |
4.3.1 浙江模式:省管县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 | 第31-33页 |
4.3.1.1 省管县财政体制 | 第31-32页 |
4.3.1.2 强县扩权 | 第32-33页 |
4.3.2 海南模式:全面放权 | 第33-34页 |
4.3.3 湖北模式: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 | 第34页 |
4.3.4 小结 | 第34页 |
5 省管县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9页 |
5.1 省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 第35页 |
5.1.1 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大 | 第35页 |
5.1.2 省直职能部门扩权定位模糊 | 第35页 |
5.2 地级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 | 第35-36页 |
5.2.1 市县间财权与事权关系不协调 | 第35-36页 |
5.2.2 市县政府间的利益之争 | 第36页 |
5.3 地级市面临的问题 | 第36-37页 |
5.3.1 地级市行政人员和机构精简问题 | 第36-37页 |
5.3.2 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 第37页 |
5.4 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 第37-39页 |
5.4.1 缺乏财政保障 | 第37页 |
5.4.2 县级政府管理能力问题 | 第37-38页 |
5.4.3 县级政府缺乏监督,产生权利滥用危机 | 第38-39页 |
6 深化省管县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 第39-45页 |
6.1 明确省级政府发展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 第39页 |
6.1.1 明确省级政府职责定位 | 第39页 |
6.1.2 转变政府职能 | 第39页 |
6.2 协调地级市与县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6.2.1 合理划分市县权责 | 第39-40页 |
6.2.2 加快市县的人事改革 | 第40页 |
6.2.3 地级市与县协作发展 | 第40-41页 |
6.3 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 | 第41-42页 |
6.3.1 加快转变地级市政府职能 | 第41页 |
6.3.2 加强地级市的中心城市竞争实力 | 第41页 |
6.3.3 正确合理看待市的行政级别 | 第41-42页 |
6.4 加强县级政府建设 | 第42-45页 |
6.4.1 增强县级政府财政能力 | 第42页 |
6.4.2 强化县政建设,提高县级政府自主发展权 | 第42-43页 |
6.4.3 加大对县级政府权力的监督 | 第43页 |
6.4.4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 第43-45页 |
6.4.4.1 经济管理职能 | 第43-44页 |
6.4.4.2 公共管理职能 | 第44-45页 |
7 关于省管县改革的思考 | 第45-47页 |
7.1 省管县改革的适用性 | 第45页 |
7.2 省管县改革应因地制宜,分步分类推行 | 第45页 |
7.3 理性看待省管县改革 | 第45-47页 |
8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