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1 文献法 | 第10页 |
1.3.2 访谈法 | 第10页 |
1.3.3 问卷调查法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职业 | 第11页 |
2.1.2 职业选择 | 第11-12页 |
2.2 职业选择理论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2.2.1 特质-因素理论 | 第12-13页 |
2.2.2 人格类型理论 | 第13-14页 |
2.2.3 职业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4 择业动机理论 | 第15页 |
2.2.5 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5-16页 |
2.2.6 社会认知理论 | 第16页 |
2.2.7 职业锚理论 | 第16-17页 |
2.3 职业选择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4 职业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2-48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3 问卷编制及依据 | 第23-25页 |
3.3.1 问卷编制依据及说明 | 第23-24页 |
3.3.2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调查问卷》的具体编制程序 | 第24页 |
3.3.3 研究对象选取与施测 | 第24-25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5 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5.1 被试者中男女分布较为均衡 | 第25页 |
3.5.2 被试者绝大部分为“80”后群体 | 第25页 |
3.5.3 被试者多数为未婚 | 第25-26页 |
3.5.4 来自国家重点高校以及市属重点高校的被试者分布较为均衡 | 第26页 |
3.5.5 被试者专业集中于经济学与工学,文理分布较为均衡 | 第26-27页 |
3.5.6 本地与外埠生源的被试者分布较为均衡 | 第27页 |
3.5.7 被试者家庭所在地大部分为县级以上城市 | 第27页 |
3.6 频率分析 | 第27-31页 |
3.6.1 父亲、母亲职业分布 | 第27-28页 |
3.6.2 被试者父亲、母亲文化水平多数为高中或中专学历 | 第28-29页 |
3.6.3 被试者家庭月收入情况多数为中等收入水平 | 第29页 |
3.6.4 被试者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 | 第29-30页 |
3.6.5 被试者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分布较为均衡 | 第30页 |
3.6.6 被试者读研之前大部分没有工作经验 | 第30页 |
3.6.7 被试者在研究生期间大部分参加过社会实习 | 第30-31页 |
3.6.8 被试者在职业选择时较多选择的用人单位类型为国有企业 | 第31页 |
3.7 均值分析 | 第31-33页 |
3.8 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3.8.1 父母文化水平与职业选择的相关关系 | 第33-34页 |
3.8.2 实习情况与职业选择的相关关系 | 第34页 |
3.8.3 读研之前的工作年限与职业选择相关关系 | 第34-35页 |
3.9 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 | 第35-40页 |
3.9.1 不同性别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差异性 | 第35-36页 |
3.9.2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差异性 | 第36-38页 |
3.9.3 研究生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差异性 | 第38页 |
3.9.4 不同地区的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差异性 | 第38-39页 |
3.9.5 不同类型学校的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差异性 | 第39-40页 |
3.10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3.11 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3.11.1 一阶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2-44页 |
3.11.2 二阶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4-46页 |
3.12 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4 理论研究 | 第48-54页 |
4.1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4.2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 当前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4.3.1 硕士毕业生专业意识较为淡薄 | 第50-51页 |
4.3.2 硕士毕业生普遍对家长存在依赖性 | 第51页 |
4.3.3 硕士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呈现趋利性现象 | 第51-52页 |
4.4 促进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建议 | 第52-54页 |
4.4.1 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兴趣 | 第52页 |
4.4.2 培养独立意识,提供交际机会 | 第52-53页 |
4.4.3 塑造良好的心态,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 第53页 |
4.4.4 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就业指导 | 第53-54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5.3 本文的不足 | 第55页 |
5.4 对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A | 第60-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