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生态环境恶化 | 第9页 |
1.1.2 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 第9页 |
1.1.3 风貌特色丧失 | 第9页 |
1.1.4 人文精神的消退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提升城市特色与软竞争力 | 第10页 |
1.2.2 营造城市景观 | 第10页 |
1.2.3 建设幸福城市 | 第10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1.1 关于山水城市 | 第12页 |
2.1.2 关于城市景观风貌 | 第12-13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2.1 关于山水城市 | 第13-14页 |
2.2.2 关于城市景观风貌 | 第14-17页 |
3 山水城市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3.1 山水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3.2 山水城市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3.3 山水城市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3.3.1 山水自然环境 | 第18页 |
3.3.2 历史文化环境 | 第18页 |
3.3.3 现代建设环境 | 第18页 |
3.3.4 城市发展环境 | 第18-19页 |
3.3.5 精神面貌环境 | 第19页 |
3.4 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 | 第19-20页 |
3.4.1 山水城市的哲学内涵 | 第19页 |
3.4.2 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 | 第19页 |
3.4.3 山水城市的景观内涵 | 第19-20页 |
3.5 山水城市的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3.5.1 山水自然环境的资源最大化 | 第20-21页 |
3.5.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 | 第21页 |
3.5.3 历史文化环境与现代建筑环境的有机融合 | 第21-22页 |
3.5.4 现代科技支撑下城市发展环境与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 | 第22-24页 |
4 城市景观风貌研究 | 第24-29页 |
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页 |
4.1.1 城市景观 | 第24页 |
4.1.2 城市风貌 | 第24页 |
4.1.3 城市景观风貌概念界定 | 第24页 |
4.1.4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 第24页 |
4.2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特点 | 第24-25页 |
4.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原则 | 第25页 |
4.3.1 生态性原则 | 第25页 |
4.3.2 地域文化性原则 | 第25页 |
4.3.3 和谐性原则 | 第25页 |
4.3.4 实用性原则 | 第25页 |
4.4 城市总体定位 | 第25-27页 |
4.4.1 城市形象定位 | 第25-26页 |
4.4.2 城市风貌的特色定位 | 第26-27页 |
4.5 城市景观风貌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4.5.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27页 |
4.5.2 文化环境要素 | 第27-28页 |
4.5.3 人工景观要素 | 第28页 |
4.5.4 城市活动要素 | 第28页 |
4.6 城市景观风貌的构成系统 | 第28-29页 |
5 基于“山水城市”视域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 | 第29-39页 |
5.1 自然环境景观风貌 | 第29-31页 |
5.1.1 山体 | 第29页 |
5.1.2 水系 | 第29-31页 |
5.1.3 植被、气候 | 第31页 |
5.2 文化景观风貌 | 第31-32页 |
5.2.1 历史环境 | 第31-32页 |
5.2.2 传统文化 | 第32页 |
5.3 人工物质景观风貌 | 第32-37页 |
5.3.1 城市空间形态 | 第32-34页 |
5.3.2 城市建筑 | 第34-35页 |
5.3.3 城市绿地与雕塑系统规划 | 第35-36页 |
5.3.4 城市色彩 | 第36页 |
5.3.5 城市照明与夜景系统规划 | 第36-37页 |
5.4 城市活动景观风貌 | 第37-39页 |
5.4.1 经济活动 | 第37页 |
5.4.2 文化活动 | 第37-39页 |
6.基于“山水城市”视域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 | 第39-54页 |
6.1 张家口市概况 | 第39页 |
6.1.1 地理区位 | 第39页 |
6.1.2 历史沿革 | 第39页 |
6.2 张家口市山水景观风貌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6.2.1 山水自然禀赋的重要景观风貌特征 | 第39-40页 |
6.2.2 历史禀赋的重要景观风貌特征 | 第40-41页 |
6.2.3 文化资源分析 | 第41页 |
6.2.4 城市活动特征 | 第41-42页 |
6.3 张家口市城市景观风貌的现状建设问题 | 第42-43页 |
6.3.1 城市建设对山体的破坏 | 第42页 |
6.3.2 城市建设历史街区破坏 | 第42-43页 |
6.3.3 建筑物布局及体型体量对特色景观的破坏 | 第43页 |
6.4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定位与塑造策略 | 第43-44页 |
6.4.1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定位 | 第43页 |
6.4.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塑造策略 | 第43-44页 |
6.5 张家口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 第44-54页 |
6.5.1 城市山水风貌格局规划 | 第44-45页 |
6.5.2 城市空间视廊与轴线、建筑高度、天际线系统规划 | 第45-47页 |
6.5.3 城市风貌特色节点系统规划 | 第47-49页 |
6.5.4 城市历史风貌特色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49-50页 |
6.5.5 城市建筑风貌引导 | 第50页 |
6.5.6 城市雕塑系统规划 | 第50-51页 |
6.5.7 城市色彩规划 | 第51-52页 |
6.5.8 夜景系统规划 | 第52页 |
6.5.9 城市活动系统规划 | 第52-54页 |
7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