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山东省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1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第11-14页
        1.3.3 研究动态评述第14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其他见解第15-16页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分析第16-2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页
        2.1.1 信息化第16页
        2.1.2 农村信息化第16页
    2.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组成第16-18页
        2.2.1 农村信息化技术层面第16-17页
        2.2.2 农村信息化服务层面第17页
        2.2.3 农村信息化应用层面第17-18页
    2.3 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第18-21页
        2.3.1 农村信息化需要生产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第18-19页
        2.3.2 实现农村的“管理民主”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第19页
        2.3.3 实现农村“乡风文明”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第19-21页
第三章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第21-30页
    3.1 区域概况第21页
    3.2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与取得的成效第21-25页
        3.2.1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第21-24页
        3.2.2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第24-25页
    3.3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3.3.1 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度没有跟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第25-26页
        3.3.2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化素质比较低第26页
        3.3.3 农业生产需要质量更高的农业信息第26-27页
        3.3.4 农村信息的传播途径不够便捷第27页
        3.3.5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作用仍有待提高第27页
    3.4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7-30页
        3.4.1 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和风险都很大第27-28页
        3.4.2 农民本身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就不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第28页
        3.4.3 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少,信息传达比较麻烦第28页
        3.4.4 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软件客户体验差第28页
        3.4.5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28-30页
第四章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第30-37页
    4.1 调查过程的说明第30页
    4.2 农民对农村信息建设的需求调查结果第30-36页
        4.2.1 背景资料分析第30-32页
        4.2.2 农民信息化需求分析第32-33页
        4.2.3 农民信息化需求素质分析第33-34页
        4.2.4 农民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分析第34-35页
        4.2.5 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5-36页
    4.3 调查结论第36-37页
第五章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重点第37-39页
    5.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37页
        5.1.1 指导思想第37页
        5.1.2 发展原则第37页
    5.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第37-38页
    5.3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第38-39页
        5.3.1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第38页
        5.3.2 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第38-39页
第六章 青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第39-45页
    6.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39-40页
    6.2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人才第40-41页
    6.3 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第41-42页
    6.4 发挥传统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渠道第42-43页
    6.5 强化政府指导作用,大力扶持信息化建设第43-45页
        6.5.1 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第43-44页
        6.5.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带动作用第44-4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7.1 结论第45页
    7.2 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研究
下一篇:我国粮食流通安全问题探析--以邯郸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