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1 边坡圆弧滑动体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2 边坡稳定性分析费连纽斯条分法 | 第15-18页 |
1.2.1.3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单元法及其它数值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2.2 滑坡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1 滑坡治理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2.2.2 滑坡治理方法 | 第20-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地质环境 | 第25-30页 |
2.1 地理位置及气象水文条件 | 第25页 |
2.2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25-27页 |
2.2.1 土岩层结构 | 第26页 |
2.2.2 花岗岩 | 第26-27页 |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7-28页 |
2.3.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7页 |
2.3.2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27-28页 |
2.3.3 地震 | 第28页 |
2.4 水文地质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2.4.1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 第28页 |
2.4.2 基岩裂隙水 | 第28页 |
2.4.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滑坡形成的条件及特征分析 | 第30-46页 |
3.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30-37页 |
3.1.1 地形地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页 |
3.1.2 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3 地应力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4 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页 |
3.1.5 岩体结构条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6 各种触发因素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 滑坡发生的机理 | 第37-42页 |
3.2.1 边坡的变形与破坏 | 第37-39页 |
3.2.2 滑坡地质模型和分类 | 第39-42页 |
3.3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形成的条件 | 第42-43页 |
3.3.1 大气降雨 | 第42页 |
3.3.2 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 | 第42页 |
3.3.3 居民建房 | 第42-43页 |
3.3.4 公路改造 | 第43页 |
3.4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特征 | 第43-45页 |
3.4.1 滑坡体特征 | 第43-44页 |
3.4.2 滑坡规模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预测 | 第46-54页 |
4.1 滑坡体物理力学性质与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6页 |
4.2 计算剖面的确定 | 第46-48页 |
4.3 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48-52页 |
4.3.1 传递系数法与圆弧条分法的比选 | 第48-50页 |
4.3.2 传递系数法计算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50-52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54-73页 |
5.1 工程等级、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 | 第54页 |
5.1.1 工程等级 | 第54页 |
5.1.2 设计荷载组合 | 第54页 |
5.1.3 计算参数 | 第54页 |
5.1.4 设计标准 | 第54页 |
5.2 防治工程方案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54-56页 |
5.2.1 滑坡防治工程方案设计总目标 | 第54-55页 |
5.2.2 防治工程方案设计主要原则 | 第55-56页 |
5.3 防治工程方案比选 | 第56-57页 |
5.3.1 比选原则 | 第56页 |
5.3.2 方案比选 | 第56-57页 |
5.4 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57-72页 |
5.4.1 ①号滑坡体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57-61页 |
5.4.2 ②号滑坡体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61-66页 |
5.4.3 ③号滑坡体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66-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普乐地区特大滑坡群监测工程方案设计 | 第73-84页 |
6.1 滑坡群监测的必要性和作用 | 第73-74页 |
6.2 滑坡监测的内容、设计原则及依据 | 第74-75页 |
6.2.1 滑坡监测的内容 | 第74页 |
6.2.2 滑坡监测设计的原则 | 第74-75页 |
6.2.3 滑坡监测设计的依据 | 第75页 |
6.3 滑坡监测方法及仪器 | 第75-76页 |
6.4 监测的目的与任务 | 第76-77页 |
6.5 监测工程布置 | 第77-82页 |
6.5.1 大地形变监测 | 第77-78页 |
6.5.2 地面形变宏观巡视监测 | 第78-79页 |
6.5.3 深部位移监测 | 第79-80页 |
6.5.4 地下水位监测 | 第80-81页 |
6.5.5 防治工程应力监测 | 第81-82页 |
6.5.6 监测工程量 | 第82页 |
6.6 监测系统工程实施 | 第82-83页 |
6.6.1 监测系统实施计划 | 第82页 |
6.6.2 施工期监测 | 第82页 |
6.6.3 防治效果监测 | 第82-8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4-8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