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及利益相关主体分析 | 第16-29页 |
2.1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 | 第16-23页 |
2.1.1 调控的政策工具 | 第16-18页 |
2.1.2 调控的政策效果 | 第18-22页 |
2.1.3 调控失效的危害 | 第22-23页 |
2.2 我国房地产调控中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特征 | 第23-27页 |
2.2.1 中央政府主导房地产调控进程 | 第23-24页 |
2.2.2 地方政府异化房地产调控路径 | 第24-25页 |
2.2.3 开发商抵制房地产政策变革 | 第25-26页 |
2.2.4 消费者期待房地产调控趋紧 | 第26-27页 |
2.3 我国房地产调控效果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关系 | 第27-29页 |
2.3.1 房地产调控过程的博弈本质 | 第27页 |
2.3.2 调控效果取决于主体博弈均衡的结果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导致我国房地产调控失效的主体行为分析 | 第29-37页 |
3.1 由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29-32页 |
3.1.1 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 第29-30页 |
3.1.2 地方与中央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利益关系 | 第30-31页 |
3.1.3 地方与中央政府利益博弈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1-32页 |
3.2 由开发商行为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2-34页 |
3.2.1 市场信息不对称下的开发商行为 | 第32-33页 |
3.2.2 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3-34页 |
3.2.3 开发商与消费者房价博弈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4页 |
3.3 由消费者行为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4-37页 |
3.3.1 非理性预期下的消费者行为 | 第35页 |
3.3.2 消费者之间购房博弈导致的调控失效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治理我国房地产调控失效的主体博弈模型分析 | 第37-46页 |
4.1 对地方政府行为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的博弈治理模型 | 第37-40页 |
4.1.1 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假设 | 第37-38页 |
4.1.2 未引入惩罚机制的博弈模型 | 第38-39页 |
4.1.3 引入惩罚机制的博弈模型 | 第39-40页 |
4.2 对开发商行为引入第三方组织的互动公平博弈治理模型 | 第40-43页 |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4.2.2 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3 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42-43页 |
4.3 对消费者非理性预期行为的期权博弈治理模型 | 第43-46页 |
4.3.1 模型运用的理论 | 第43页 |
4.3.2 一次性期权博弈均衡分析 | 第43-44页 |
4.3.3 多次重复期权博弈均衡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房地产调控效果的主体行为治理对策 | 第46-53页 |
5.1 改善房地产调控中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关系 | 第46-48页 |
5.1.1 加强利益整合 | 第46-47页 |
5.1.2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 第47页 |
5.1.3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 第47-48页 |
5.2 规范房地产调控中强势群体的行为 | 第48-50页 |
5.2.1 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 | 第48-49页 |
5.2.2 设立第三方监督组织 | 第49-50页 |
5.2.3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 第50页 |
5.3 促进房地产调控中弱势群体的发展 | 第50-53页 |
5.3.1 保障消费者的基本利益 | 第50-51页 |
5.3.2 完善利益诉求渠道 | 第51页 |
5.3.3 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观念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