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聚合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论文

附聚法在制备ABS树脂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0页
    1.1 前言第9页
    1.2 ABS树脂的性能第9-10页
    1.3 影响ABS树脂产品质量的因素第10-12页
        1.3.1 乳化剂第10-11页
        1.3.2 含胶量第11页
        1.3.3 在橡胶分子链上的接枝情况第11页
        1.3.4 游离SAN的丙烯腈含量第11页
        1.3.5 掺混工艺操作参数第11-12页
        1.3.6 挤出机筒体温度第12页
    1.4 ABS树脂生产技术第12-15页
        1.4.1 乳液接枝掺混工艺第12-13页
        1.4.2 连续本体法第13-15页
    1.5 ABS树脂发展现状第15-18页
        1.5.1 ABS合金研究第15-16页
        1.5.2 ABS的导电、电磁屏蔽、抗静电研究第16-17页
        1.5.3 阻燃ABS第17-18页
    1.6 ABS树脂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8-19页
    1.7 立题依据第19-20页
第二章 小粒径EBR胶乳的合成第20-25页
    2.1 实验部分第20-21页
        2.1.1 原料第20页
        2.1.2 试验设备第20-21页
        2.1.3 试验步骤第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24页
        2.2.1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速率及胶乳性能的影响第21-22页
        2.2.2 乳化剂用量及补加次数对产品性能影响第22页
        2.2.3 链转移剂用量对小粒径胶乳凝胶含量的影响第22-23页
        2.2.4 电解质对基础胶乳性能的影响第23-24页
    2.3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附聚剂的制备及基础胶乳的附聚放大第25-32页
    3.1 试验部分第25-26页
        3.1.1 原料第25页
        3.1.2 试验设备第25-26页
        3.1.3 制备方法第26页
        3.1.4 胶乳粒径测定第2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3.2.1 不同引发剂对PB胶乳粒放大过程的影响第26-27页
        3.2.2 加料方式对反应速度及高分子附聚剂附聚效果的影响第27-28页
        3.2.3 不饱和羧酸单体含量对附聚的影响第28页
        3.2.4 附聚剂用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第28-29页
        3.2.5 附聚剂浓度对附聚的影响第29页
        3.2.6 附聚温度控制第29-30页
        3.2.7 附聚体系pH值调节第30页
        3.2.8 电解质的影响第30页
        3.2.9 后稳定剂的影响第30-31页
    3.3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附聚EBR高胶接枝技术研究第32-38页
    4.1 实验部分第32-33页
        4.1.1 实验原料第32页
        4.1.2 仪器设备第32页
        4.1.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3-37页
        4.2.1 乳化剂第33-34页
        4.2.2 引发剂加入方式对接枝聚合的影响第34-35页
        4.2.3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的选择第35-36页
        4.2.4 聚合温度对聚合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4.3 结论第37-38页
第五章 接枝共聚物的后处理及掺混第38-41页
    5.1 实验部分第38-39页
        5.1.1 主要实验仪器第38页
        5.1.2 试验方法第38-39页
        5.1.3 树脂性能测试第39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39-40页
        5.2.1 温度对凝聚的影响第39页
        5.2.2 水胶比对凝聚的影响第39-40页
        5.2.3 凝聚方式及凝聚剂对凝聚的影响第40页
        5.2.4 掺混造粒工艺第40页
        5.2.5 接枝胶乳及ABS树脂物理机械性能第40页
    5.3 结论第40-41页
第六章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D-MTraining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苯并二杂环基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