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Catalogue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松属的分类,分布 | 第17-19页 |
1.2 松树药用部位及其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松果 | 第19-20页 |
1.2.2 松花粉(pollenpini) | 第20-21页 |
1.2.3 松针 | 第21-22页 |
1.2.4 松脂(pine oleoresin) | 第22页 |
1.3 松针研究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概况 | 第22-26页 |
1.3.1 挥发油 | 第22-23页 |
1.3.2 黄酮、黄酮醇 | 第23页 |
1.3.3 莽草酸 | 第23-24页 |
1.3.4 原花青素 | 第24-25页 |
1.3.5 木脂素 | 第25-26页 |
1.3.6 聚戊烯醇 | 第26页 |
1.4 松针的国内应用现状 | 第26-27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29-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1 松针挥发油的提取 | 第30页 |
2.2.2 GC-MS条件 | 第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松针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质研究 | 第33-55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2.1 总黄酮的测定的基本原理 | 第34页 |
3.2.2 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3 有机溶剂提取工艺 | 第35-36页 |
3.2.3.1 有机溶剂提取单因素试验验 | 第35页 |
3.2.3.2 有机溶剂法提取正交试验 | 第35-36页 |
3.2.4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 第36-37页 |
3.2.4.1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36页 |
3.2.4.2 超声波辅助提取响应面法优化 | 第36-37页 |
3.2.5 体外抗氧化性质研究 | 第37-38页 |
3.2.5.1 DPPH(1,1-二苯基-2-苦基肼)的测定 | 第37页 |
3.2.5.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5.3 超氧阴离子的测定 | 第3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3页 |
3.3.1 有机溶剂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质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3.3.1.1 溶剂种类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3.1.2 提取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3.3.1.3 料液比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3.3.1.4 有机溶剂法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3.3.2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3.3.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3.3.2.2 超声波辅助提取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3.4.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53-54页 |
3.4.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松针水提物波谱性质 | 第55-58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1 松针水提液制备 | 第55-56页 |
4.2.2 紫外吸收光谱 | 第56页 |
4.2.3 红外吸收光谱 | 第5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松针水提液抑菌性研究 | 第58-68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待测样品的制备 | 第59页 |
5.2.2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9页 |
5.2.3 菌种制备 | 第59页 |
5.2.3.1 供试菌株的制备与保藏 | 第59页 |
5.2.3.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9页 |
5.2.4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实验 | 第59-60页 |
5.2.5 滤纸扩散法—抑菌试验 | 第60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5.3.1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页 |
5.3.2 滤纸扩散法-抑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松针水提液降血脂药理活性研究 | 第68-86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6.2.1 松针水提液的制备 | 第69页 |
6.2.2 高血脂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6.2.3 血液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6.2.4 脂肪指数、肝脏指数和肝脏干湿重比 | 第70-71页 |
6.2.5 肝脏脂质检测 | 第71页 |
6.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71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6.3.1 小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6.3.1.1 小鼠饲养体重变化 | 第71-73页 |
6.3.1.2 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 | 第73-74页 |
6.3.1.3 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 | 第74-75页 |
6.3.1.4 小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 | 第75-76页 |
6.3.1.5 小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 | 第76-77页 |
6.3.1.6 小鼠肝脏各指标 | 第77页 |
6.3.1.7 小鼠的脂肪指数、肝脏指数和肝脏干湿重比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6.3.2 雌雄性别差异对不同组别血清、肝脏中的指标影响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8-81页 |
6.4 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