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基于电流行波的输电线路雷击识别和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 雷击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9-25页
        1.2.3 同塔(杆)双回线路的故障测距现状第25-2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26-29页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27-29页
第2章 输电线路雷击干扰和故障类型识别的新方法第29-53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输电线路中的波过程第30-33页
        2.2.1 无损单导线中的波过程第30-31页
        2.2.2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第31-32页
        2.2.3 平行多导线系统中的波过程第32-33页
    2.3 雷电过电压分类第33-36页
    2.4 雷电波形参数第36-37页
    2.5 220kV输电系统仿真模型第37-42页
        2.5.1 输电线路模型第38-39页
        2.5.2 杆塔模型第39页
        2.5.3 绝缘子模型第39-40页
        2.5.4 避雷器模型第40-41页
        2.5.5 雷电流模型第41-42页
    2.6 雷击干扰与故障类型的识别第42-51页
        2.6.1 雷击和短路仿真分析第42-45页
        2.6.2 雷击干扰与故障识别第45-46页
        2.6.3 故障类型的识别第46-50页
            2.6.3.1 暂态信号的频域能量分布第46-49页
            2.6.3.2 故障类型的识别判据第49-50页
        2.6.4 雷击干扰和故障类型识别的流程第50-51页
    2.7 仿真结果分析第51-52页
    2.8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Teager能量算子的行波检测方法第53-74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VMD原理与算法第54-56页
        3.2.1 VMD原理第54-56页
        3.2.2 VMD算法的步骤第56页
    3.3 TEAGER能量算子第56-57页
    3.4 输电线路的故障行波信号分析第57-60页
        3.4.1 输电线路的故障分析第57-59页
        3.4.2 行波波形的影响因素第59-60页
        3.4.3 行波信号的获取方式第60页
    3.5 基于VMD-TEO的行波检测方法第60-71页
        3.5.1 一种新的相模变换矩阵第61-63页
        3.5.2 VMD参数设置第63-66页
        3.5.3 故障特征提取第66-68页
        3.5.4 检测效果的比较第68-71页
    3.6 采样频率的影响分析第71-73页
    3.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不受行波波速影响的双端行波测距优化算法第74-91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双端行波测距的主要影响因素第75-76页
    4.3 双端行波故障测距优化算法方案第76-81页
        4.3.1 行波测距优化算法的思路第76-77页
        4.3.2 故障测距优化算法方案第77-81页
    4.4 基于VMD-TEO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第81-84页
    4.5 输电线路的雷击故障定位第84-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基于VMD-TEO的同塔双回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第91-104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2 同塔双回线路的故障分类第92-93页
    5.3 分布电容参数的影响分析第93-95页
    5.4 故障行波的选取第95-98页
    5.5 基于VMD-TEO的同塔双回线路故障测距分析第98-103页
        5.5.1 同塔双回线路的仿真模型第98-99页
        5.5.2 仿真实例分析第99-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6.1 结论第104-105页
    6.2 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8-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对肝吸虫病的评估:FibroScan、CT及IVIM DW-MRI的应用价值及其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全无缝半整体式桥梁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