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舞蹈理论论文--舞蹈美学论文

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流变及其审美范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3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对象第9-13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1页
        二 研究对象第11-13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13-17页
        一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二 符号学关于标出性的研究方法第14-17页
    第三节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四节 文献综述第18-23页
        一 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研究现状第18-20页
        二 相关著作述评第20-23页
第一章 1946年前蒙古族舞蹈历史流变及审美概述第23-47页
    第一节 原始农耕狩猎时期的蒙古舞蹈及其审美特征第23-28页
    第二节 蒙元之前游牧时期的蒙古舞蹈及其审美特征第28-33页
    第三节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第33-40页
    第四节 蒙元之后至1946年之前的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第40-46页
    第五节 1946年至今的中国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第46-47页
第二章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第47-70页
    第一节 1946—1965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第47-50页
    第二节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第50-59页
        一 《牧马舞》第51-53页
        二 《鄂尔多斯舞》第53-56页
        三 《盅碗舞》第56-59页
    第三节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第59-70页
        —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第59-63页
        二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63-65页
        三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65-70页
第三章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第70-82页
    第一节 1966—1977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第70-71页
    第二节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第71-76页
        一 《草原女民兵》第71-74页
        二 《鸿雁高飞》第74-76页
    第三节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第76-82页
        —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第76-77页
        二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77-79页
        三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79-82页
第四章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第82-118页
    第一节 1978至今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第82-85页
    第二节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第85-102页
        一 《奔腾》第86-91页
        二 《蒙古人》第91-94页
        三 《出走》第94-96页
        四 《顶碗舞》第96-99页
        五 《盛装舞》第99-102页
    第三节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第102-118页
        一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第102-107页
        二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107-112页
        三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第112-118页
结论第118-133页
    第一节 标出性的翻转第118-119页
    第二节 从标出性翻转角度观看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之流变第119-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附表第142-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影效果的生成与意义--以卡拉瓦乔六幅画的“实验考古”研究为手段
下一篇:现代汉语、越南语多项状语连用语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