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23页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文献综述:对基层政府动员能力研究的考察 | 第15-21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17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1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分析框架:刚性维稳与基层政府动员 | 第23-36页 |
一、分析框架的基本概念 | 第23-30页 |
(一) 刚性维稳的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二) 政治动员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二、分析框架的支撑理论 | 第30-35页 |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30-31页 |
(二) 合法性理论 | 第31-32页 |
(三) 治理理论 | 第32-35页 |
三、分析框架的结构体系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刚性维稳与基层政府动员方式变迁 | 第36-59页 |
一、“运动式动员“出现:改革前,意识形态、魅力领袖与政府动员 | 第36-40页 |
(一) 政治保障:合法性的延续与权力高度统一 | 第36-38页 |
(二) 经济建构:计划经济的推行与统一化分配 | 第38-39页 |
(三) 文化宣传:革命热情的延续与意识形态的灌输 | 第39-40页 |
二、“策略化动员”生成:改革后,政治松绑、权利觉醒与政府动员 | 第40-50页 |
(一) 政治松绑:权利意识觉醒与基层自治的开展 | 第41-45页 |
(二) 经济改革:市场化推进与制度化约束松动 | 第45-48页 |
(三) 心理疏离:资源配置失衡与个人价值凸显 | 第48-50页 |
三、变迁中的演进:从“运动式动员”到“策略化动员”的内在逻辑 | 第50-59页 |
(一) 强国家背景下“运动式动员”的高效与公众的收益 | 第50-52页 |
(二) 强社会背景下“策略化动员”的有效与社会的“稳定” | 第52-59页 |
第三章 形式与内容:刚性维稳压力下基层政府动员的现实应用 | 第59-79页 |
一、“运动式动员”的基层实践—以“环保风暴”为例 | 第59-64页 |
(一) 刚性维稳压力下“运动式动员”的当代应用困境 | 第59-62页 |
(二) 环保风暴:“运动式动员”的地方之痛 | 第62-64页 |
二、“策略化动员”的基层实践—以拆迁动员中的“连坐”与“情拆”为例 | 第64-74页 |
(一) 刚性维稳压力下“策略化动员”的运作场景 | 第64-71页 |
(二) 适应刚性维稳需求的“株连式拆迁”和“连坐式拆迁”的基层运用 | 第71-74页 |
三、两种动员模式的比较及评价 | 第74-79页 |
(一) 动员主体的比较及评价 | 第74-75页 |
(二) 动员客体的比较及评价 | 第75-76页 |
(三) 动员手段的比较及评价 | 第76-77页 |
(四) 动员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 第77-79页 |
第四章 效果与隐患:刚性维稳压力下主要采用“策略化动员”的影响 | 第79-91页 |
一、效果透视: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 | 第79-85页 |
(一) 社会矛盾的化解与交易成本的减少 | 第79-81页 |
(二) 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政治参与的扩大 | 第81-85页 |
二、隐患凸显:规则松动与认同弱化 | 第85-91页 |
(一) 正式制度虚化与规则基础松动 | 第85-88页 |
(二) 寻租空间滋生与政治认同弱化 | 第88-91页 |
第五章 合法性危机:刚性维稳压力下基层政府动员的受阻溯源 | 第91-105页 |
—、作为刚性维稳压力下基层政府动员之社会后果的合法性危机 | 第91-93页 |
二、引发刚性维稳压力下基层政府动员“合法性危机”的社会根源 | 第93-105页 |
(一) 意识形态的式微与政府权威下坠 | 第93-96页 |
(二) 规则基础的损害与制度约束松动 | 第96-102页 |
(三) 有效性持续困境与主观意愿降低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合法性构建:刚性维稳压力下基层政府动员方式的完善 | 第105-125页 |
一、认同塑造:民主协商与公共利益的回归 | 第105-113页 |
(一) 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民众主体性发挥 | 第105-107页 |
(二) 政策合意:协同治理的构建与完善 | 第107-111页 |
(三) 组织培育:基层社会利益共同体的塑造 | 第111-113页 |
二、制度完善:保障体系构建与权力规制 | 第113-120页 |
(一) 沟通机制构建,促进政治互动 | 第114-115页 |
(二) 保障制度完善,维护社会稳定 | 第115-119页 |
(三) 监督制度健全,确立法治权威 | 第119-120页 |
三、发展有效:能力提升与成果共享 | 第120-125页 |
(一) 绩效制度改革与行政效率提升 | 第121-123页 |
(二) 推动政治发展与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一、参考书目 | 第127-130页 |
二、参考论文 | 第130-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