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 第10-11页 |
1.2 车用柴油硫含量标准的变化趋势 | 第11-12页 |
1.3 柴油非加氢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3.1 吸附脱硫 | 第12页 |
1.3.2 络合脱硫 | 第12-13页 |
1.3.3 生物脱硫 | 第13-14页 |
1.3.4 萃取脱硫 | 第14-15页 |
1.3.5 烷基化脱硫 | 第15-16页 |
1.3.6 膜分离脱硫 | 第16页 |
1.3.7 氧化法脱硫 | 第16-20页 |
1.4 杂多酸简介 | 第20-23页 |
1.4.1 杂多酸的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1.4.2 杂多酸的性质 | 第21-22页 |
1.4.3 杂多酸的催化特性 | 第22-23页 |
1.5 介孔材料简介 | 第23-25页 |
1.5.1 介孔材料的特性 | 第23-24页 |
1.5.2 常见介孔硅分子筛 | 第24-25页 |
1.6 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磷钨酸负载SBA-15 催化氧化-萃取柴油脱硫 | 第26-45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所用的试剂及原料 | 第27页 |
2.2.2 实验所用的仪器 | 第27-28页 |
2.2.3 模拟油品的配置 | 第28页 |
2.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5 介孔分子筛及其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页 |
2.2.6 催化氧化-萃取脱硫实验 | 第29-30页 |
2.2.7 硫含量分析和脱硫率的计算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2.3.1 XRD表征分析 | 第30-31页 |
2.3.2 氮气吸附-脱附(BET)表征分析 | 第31-32页 |
2.3.3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2-33页 |
2.3.4 HPW/SBA-15 的制备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3-37页 |
2.3.5 HPW/SBA-15 对直馏柴油氧化脱硫的催化活性 | 第37-43页 |
2.3.6 直馏柴油氧化萃取脱硫前后硫化物的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2.3.7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MCM-48 与MCM-48/ZSM-5 的合成与表征及其负载磷钨酸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第45-58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3.2.1 实验所用的试剂及原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所用的仪器 | 第46-47页 |
3.2.3 模型油的配置 | 第47页 |
3.2.4 分子筛及其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3.2.5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 | 第48页 |
3.2.6 催化氧化-萃取脱硫实验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3.3.1 XRD表征分析 | 第49-50页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3.3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 第51-53页 |
3.3.4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3-54页 |
3.3.5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4-55页 |
3.3.6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效果 | 第55-57页 |
3.3.7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直馏柴油氧化脱硫后续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 | 第58-6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4.2.1 实验所用的试剂 | 第58-59页 |
4.2.2 实验所用的仪器 | 第59页 |
4.2.3 氧化-萃取脱硫实验 | 第59页 |
4.2.4 氧化-萃取脱硫性能指标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4.3.1 氧化-萃取脱硫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 第60页 |
4.3.2 单一萃取剂的脱硫效果 | 第60-62页 |
4.3.3 复合萃取剂的脱硫效果 | 第62-63页 |
4.3.4 萃取级数对柴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