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KE FLOOD雨洪模拟研究--以银川市某城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暴雨内涝模型软件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城市内涝灾害应对分析 | 第12-13页 |
1.3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分析 | 第13-15页 |
1.3.1 气候变化在洪水事件中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2 城市化对水文效应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MIKE FLOOD模拟软件简介 | 第18-25页 |
2.1 一维排水管网模型 | 第18-22页 |
2.1.1 一维排水管网模型基本方程 | 第18页 |
2.1.2 方程离散 | 第18-21页 |
2.1.3 离散方程组求解 | 第21-22页 |
2.2 二维地面水流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22页 |
2.2.2 数值方法 | 第22-24页 |
2.2.3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模型的构建 | 第25-45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5-28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3.1.2 降水 | 第25-26页 |
3.1.3 暴雨和山洪 | 第26-28页 |
3.2 一维排水管网模型建立 | 第28-37页 |
3.2.1 资料收集及处理 | 第28页 |
3.2.2 汇水区下垫面信息提取及概化 | 第28-32页 |
3.2.3 汇水区降雨径流资料选取 | 第32-37页 |
3.3 二维城市地表漫流模型建立 | 第37-40页 |
3.3.1 创建二维网格 | 第37-38页 |
3.3.2 MIKE21模型运行设置 | 第38-40页 |
3.4 管网模型与地表漫流模型的耦合 | 第40-42页 |
3.5 模型参数的设置与验证 | 第42-44页 |
3.5.1 模型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3.5.2 模型验证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排水能力及内涝风险评估 | 第45-54页 |
4.1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 第45-49页 |
4.1.1 1年一遇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 第46-47页 |
4.1.2 2年一遇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 第47-48页 |
4.1.3 5年一遇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 第48-49页 |
4.2 内涝风险评估 | 第49-52页 |
4.2.1 内涝风险评估的意义与方法 | 第49-50页 |
4.2.2 内涝风险评估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除涝方案情景设定及效果分析 | 第54-64页 |
5.1“灰色”基础设施方案 | 第55-56页 |
5.1.1 调蓄设施 | 第55页 |
5.1.2 扩大管径或新建管道 | 第55-56页 |
5.2“绿色”改造措施 | 第56-57页 |
5.2.1 绿色屋顶 | 第56页 |
5.2.2 植草沟 | 第56-57页 |
5.3 除涝改造方案设定 | 第57-59页 |
5.4 不同改造方案效果分析 | 第59-64页 |
5.4.1 改造方案水文效应 | 第59-62页 |
5.4.2 改造方案防洪能力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