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三维基础隔震房屋隔震效果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32页
    1.1 传统抗震结构原理第12-13页
    1.2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简介第13-14页
    1.3 建筑基础隔震原理第14页
    1.4 隔震建筑的分类第14-15页
    1.5 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现状第15-30页
        1.5.1 基础隔震研究现状第15-19页
        1.5.2 国内外三维隔震装置研究现状第19-28页
        1.5.3 三维隔震试点工程的应用探索第28-30页
    1.6 目前三维隔震主要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7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31-32页
2 三维隔震建筑的分析理论第32-40页
    2.1 LRB-DSB三维隔震装置简介第32-33页
    2.2 LRB-DSB设计理论第33-35页
        2.2.1 刚度设计第33页
        2.2.2 承载力设计第33-34页
        2.2.3 极限变形验算第34-35页
    2.3 三维隔震结构的阻尼设计第35-38页
        2.3.1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第35-36页
        2.3.2 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第36-37页
        2.3.3 三维隔震阻尼设计第37-38页
    2.4 三维隔震结构的分析方法第38-39页
        2.4.1 反应谱法第38页
        2.4.2 时程分析法第38页
        2.4.3 随机振动法第38页
        2.4.4 IDA法第38-39页
    2.5 三维隔震结构分析软件简介第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三维隔震分析的地震波选取第40-50页
    3.1 地震动简介第40-44页
        3.1.1 地震的成因第40-41页
        3.1.2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第41-42页
        3.1.3 地震危害第42-44页
    3.2 地震波简介第44-49页
        3.2.1 地震波分类第44页
        3.2.2 地震动观测第44-46页
        3.2.3 地震动特性第46-49页
    3.3 小结第49-50页
4 三维基础隔震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第50-81页
    4.1 设计规范及图集第50页
    4.2 三维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第50-52页
        4.2.1 上部结构的设计和模型第51页
        4.2.2 隔震层的设计和模型第51-52页
    4.3 多层框架结构算例分析第52-68页
        4.3.1 多层结构简介第52-55页
        4.3.2 结构建模及地震动输入第55-56页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6-68页
    4.4 高层框剪结构算例分析第68-77页
        4.4.1 高层结构简介第68-70页
        4.4.2 结构建模及地震动输入第70-71页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1-77页
    4.5 竖向刚度对结构的影响第77-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5 三维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第81-102页
    5.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第81页
    5.2 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发展第81-82页
    5.3 弹塑性时程分析简介第82-84页
        5.3.1 地震设防水准第82页
        5.3.2 结构性能水平第82-84页
        5.3.3 结构性能目标第84页
        5.3.4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第84页
    5.4 单元模型简介第84-87页
        5.4.1 纤维单元模型第84-85页
        5.4.2 塑形铰模型第85页
        5.4.3 弦转铰模型第85-86页
        5.4.4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86-87页
    5.5 模型简化第87-88页
    5.6 模型校核第88-89页
    5.7 模型非线性参数第89-101页
        5.7.1 塑性铰模型的定义与分析第89-93页
        5.7.2 纤维模型的定义与分析第93-101页
    5.8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结论第102-103页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附录A SRS前30阶振型第109-110页
附录B HIS前30阶振型第110-111页
附录C 3DIS前30阶振型第111-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地表形变点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下一篇:基于油包水乳液体系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