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地表形变点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依据和现实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InSAR在滑坡领域的应用第13-17页
        1.2.2 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第17-19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页
    1.4 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说明第23-2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3-27页
        2.1.1 地理区位第23页
        2.1.2 地质构造第23-24页
        2.1.3 地形地貌第24-25页
        2.1.4 地层岩性第25-27页
        2.1.5 气象水文第27页
    2.2 数据说明第27-29页
第三章 滑坡空间分布分析第29-42页
    3.1 SBAS-InSAR技术与应用第29-34页
        3.1.1 SBAS-InSAR原理第29-32页
        3.1.2 SBAS数据处理第32-34页
    3.2 滑坡形变空间分析第34-40页
        3.2.1 滑坡形变点筛选第34-38页
        3.2.2 滑坡形变点可靠性验证第38-40页
    3.3 InSAR技术针对的滑坡类型第40-42页
第四章 滑坡影响因子分析第42-57页
    4.1 滑坡影响因子选择第42页
    4.2 历史滑坡点影响因子分析第42-46页
    4.3 滑坡形变点影响因子分析第46-57页
        4.3.1 地形地貌对滑坡形变点的影响第47-48页
        4.3.2 地质构造对滑坡形变点的影响第48-51页
        4.3.3 地层岩性对滑坡形变点的影响第51-53页
        4.3.4 水系分布对滑坡形变点的影响第53-54页
        4.3.5 土地利用对滑坡形变点的影响第54-57页
第五章 滑坡易发性评价第57-70页
    5.1 易发性评价概述第57-63页
        5.1.1 易发性和危险性差异第57页
        5.1.2 评价目的第57-58页
        5.1.3 评价流程第58页
        5.1.4 评价单元第58-59页
        5.1.5 评价模型分析第59-63页
    5.2 滑坡易发性评价分区第63-68页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指标权重确定第63-64页
        5.2.2 基于信息量法的各指标信息量值确定第64-65页
        5.2.3 基于两种方法的信息权值计算第65-66页
        5.2.4 滑坡易发性分区第66-68页
    5.3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迁安市军屯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下一篇:三维基础隔震房屋隔震效果分析研究